最新动态  
纪念︱循着父亲韬奋的足迹(2019年11月5日)
 
    韬奋先生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他少年时期曲线求学、大学毕业后曲线就业,一步步地实践着自己最初的理想:成为一名新闻记者。他带着这份对职业的热情与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先后主编了《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并且创办生活书店,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面旗帜、进步文化事业的引领者、新闻出版事业的楷模。他伟大的人格和精神始终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是韬奋先生诞辰124周年。我们选取韬奋女儿邹嘉骊即将出版的新书《我的文字生涯》的序言于此纪念。邹嘉骊一生从事编辑工作,站在后台,用三十年时光循着韬奋的足迹,搜集整理父亲的笔墨人生,前后参与编辑出版了《韬奋著译系年目录》《忆韬奋》《韬奋全集》《韬奋年谱》……让大家读懂父亲的内心、理想与坚持。而如今,耄耋之年的邹嘉骊,走到幕前,回顾着自己的文字生涯:往事探寻追踪,文献梳爬心得,亲朋顾旧叙情。这本结集的文稿,既是老出版人的文字心得,也是对邹韬奋先生的纪念。
 
《我的文字生涯》
邹嘉骊 著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邹嘉骊摄于2012年
 
序言(节选)
    关于我,父亲是这样说的:“小妹爱好文学,尤喜戏剧,曾屡劝勿再走此清苦文字生涯之路,勿听,只得注意教育培养,倘有成就,聊为后继有人以自慰耳。”7月24日清晨,父亲临终时,又用颤抖的手,留下了最后三个字:不要怕。
    父亲的遗言影响我一生。既有疼爱又有期待和鼓励。疼爱,是担心我日后过清苦的日子;期待,是“勿听,只得注意教育培养”,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鼓励,是要我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不畏困难,勇于克服朝前走。
 
1933年,韬奋与家人在万宜坊居所门前合影,前排依偎着韬奋的为本书作者邹嘉骊
    爸爸是我人生的榜样、偶像。我就在生活赋予我的空间,开始着手搜集整理父亲的著作,用了生平第二个近三十年,或团队,或个人,完成了韬奋著译的系列作品。
    1982年,我受韬奋纪念馆委托,参与《韬奋画传》的文字编写,同时参与者有张锡荣、王容海、袁信之、陈敏之、严长衍、曹辛之等,1982年8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84年再受纪念馆特约参加《韬奋手迹》的征集编注工作,5月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熟悉的图片画面、熟悉的文字图解,使我真切感到我知道父亲太少了,决定专注父亲著作的整理出版工作。第一步,先要编一本目录。已经有二十多年编辑经历,想象中应该是不困难的。可我想错了,亲身经历,才知道有多难。那时不会电脑,硬是手工操作,一张一张卡片抄出来。经过努力,1984年7月,《韬奋著译系年目录》终于出版了。这是一项基础工程,没有它,寻找资料、剪贴资料的后续工作都无法进行。我没有停顿,也不孤单,身边有很多位前辈,他们热情负责,接受并满足我的求助。有的前辈亲自到仓库里去寻找我的需求。冥冥之中,我醒悟到应该延伸心中的目标。《目录》只是个引子,是个起步,只要路走对了,远近坚持走下去,总能达到目标。
 
    为编选全集,韬奋基金会组建了“韬奋著作编辑部”,上海市出版局郁椿德同志代表局办,协助聘请上海人民出版社三位资深编审、上海少儿出版社两位资深编审、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位编审,连我共七人,组成团队,用了十年光阴。1995年,14卷800万字《韬奋全集》赶在韬奋诞辰100周年时出版了。
 
    十年功夫编《韬奋年谱》太值得了。“全集”是韬奋看世界、反映世界;“年谱”是大众看韬奋,评论韬奋。大量活的史料回忆录中,筛选第一手材料,作者是亲历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令人信服感动。“全集”和“年谱”两者相加,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完整的、有生命的韬奋。
 
为编《韬奋年谱》查询资料(1995年)
    这些年,循着父亲韬奋的“这支笔”,我执着着自己的文字生涯:编辑整理《韬奋著译系年目录》《忆韬奋》《韬奋年谱》《中国韬奋基金会(图片集)》《别样的家书——宋庆龄、沈粹缜往来通信集》《邹韬奋年谱长编》等出版物,为青年读者,想了解韬奋、研究韬奋的人们,提供了一份相对比较完整的史料性的读物。
    父亲临终遗言“不要怕”,激励我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知识、能力、经验,在漫长岁月中积累提升丰富起来。
 
邹嘉骊摄于上海康平路家中(2015年)
    本书汇集了历年来写的文字,附若干珍贵历史图片,共分三个版块:“编书记”“叙情篇”“访谈录”。
    结束语很难写,还是取爸爸遗言对我说的:“勿听,只得注意教育培养,倘有成就,聊为后继有人以自慰耳。”这句话点出了我性格的一面,另外一面,我还是很愿意倾听大家意见的。至于这份考卷能打多少分,那是“评委“的事。
 
返回最新动态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5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