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书店总介
 
生活书店最早使用的铭牌

1932年7月1日成立,创办人邹韬奋。其前身是《生活》周刊社。《生活》周刊创刊于1925年10月,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一个机关刊物。1929年聘任邹韬奋为《生活》周刊社社长(原为杨卫玉兼任)兼主编。以后独立经营,设址在环龙路(今南昌路)环龙别业(今南昌别业)2号。周刊社设有书报代办部,不仅发行本版书刊,还为读者代办外版书刊,并以此为基础成立生活书店,店址在陶尔斐斯路(今兴业路)42号,后迁至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桃源坊,业务上分设编辑部、经理部、出版部、营业部、财务部等。1934年再迁到福州路384弄复兴里4号。

上海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生活周刊社(1926年)

生活书店成立时邹韬奋为经理,徐伯昕为副经理,胡愈之实际上也是创始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生活书店总店迁往武汉。在全国出版业不景气的情况下,生活书店在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口号下取得很大的发展。总店离沪后,上海分店由王泰雷任经理。在福州路378号开设“远东图书杂志公司”(后改名为兄弟图书公司),进行门市供应。书店的编辑、校对、出版、财务等内部工作则秘密设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河南路口中汇大楼和萨坡赛路(今淡水路)18号。同时,上海分店的重要任务是利用上海的纸张、印刷条件大量印造书籍供应内地。沦陷后,兄弟图书公司被日军查封。启封后,缩小业务范围,与一文具商合作开设新光教育用品社,经营文具仪器。以后招股成立新光百货公司,经营百货的批发、零售。新光公司后出盘给一个商人作西药房。抗日战争胜利后,生活书店在上海吕班路(今重庆南路)6号复业,另在迈尔西爱路(今茂名南路)余庆里1号设立编辑部。生活书店总店在武汉时,将总店改为总管理处,后迁至重庆冉家巷16号。1941年后又迁往香港。1948年10月26日,生活、读书、新知三店在香港完成全面合并工作,正式组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吕班路(今重庆南路)生活书店(1945年)

生活书店先后出版的杂志共有29种,早期有《生活》周刊,《新生》周刊,以后又出版了《大众生活》周刊、《永生》周刊、《生活星期刊》、《国民》周刊等。还有:《文学》月刊、《世界知识》半月刊、《太白》半月刊、《译文》月刊、《妇女生活》半月刊、《生活教育》半月刊、《光明》半月刊、《中华公论》月刊、《生活知识》半月刊、《新知识》半月刊、《新学识》半月刊、《读书与出版》月刊等。出版图书约有1000多种,成为国民党统治区内坚强的进步文化阵地。其出书内容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图书的类型有丛书、丛刊和单行本。丛书丛刊主要有:《世界学术名著译丛》、《青年自学丛书》、《百科小译丛》、《世界知识丛书》、《时事问题丛刊》、《黑白丛书》、《妇女生活丛书》、《创作文库》、《世界文库》、《文学丛书》、《小型文库》、《新世纪丛刊》、《少年文库》等20余种。

韬奋创办和主编的报刊及重要著译

生活书店在经营管理上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民主管理制度,对内为合作社组织,是集体所有制性质。合作社章程中原则规定:经营集体化,管理民主化,盈利归全体。领导机构为:理事会、人事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成员由社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1933年生活书店注册时,额定资金为5万元,1937年增加至10万元。职工人数由二十几人发展到500人。书店拥有6万户邮购读者,存款15万元,成为资金来源之一。

至1939年,生活书店先后在武汉、广州、西安、重庆、长沙、成都、桂林、兰州、贵阳、南昌、昆明、福州等处开设分支店56个,发行据点遍及全国14个省份(除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外),还在新加坡建立分支店。以后,各地分店纷纷被查封,1941年后,只剩下重庆分店。生活书店建立了不少外围出版机构。在投资合营与化名自营的出版机构中,分一、二、三线出版机构。第一线出版旗帜鲜明的政治读物,第二线偏重于理论性著作和中外文艺作品,第三线主要出版实用书籍和学习参考书。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5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