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嘉宾合影
今年是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邹韬奋先生诞辰125周年。今天,由上海韬奋纪念馆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的“韬奋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第六届韬奋学术研讨会暨韬奋研究院揭牌仪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顺利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上海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参加研讨会并致辞。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致辞
徐炯副部长在致辞时表示:“上海是韬奋先生学习、生活、战斗和长眠的地方。作为著名的出版家,韬奋先生只争朝夕,出版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影响、鼓舞了一代中国人;作为政论家,他写下的著、译作堪称海量,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问题,都进行了切实而且深刻的思考,他的作品所闪现出的思想光华,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致辞
周承副书记在致辞中说:“韬奋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1912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上海工业专门学校附属小学读书,后又升入附中及上海交大电机工程科学习,正是在交大求学期间,他开始在《学生杂志》等刊物发表文章,抨击时政,在报刊界崭露头角。此后韬奋先生一直与交大保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纪念邹韬奋诞辰125周年,于私而言,也是我们深切地思念我们这位老学长,感念他为交大所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王震与我馆馆长赵书雷签订“韬奋研究”合作协议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王震与我馆馆长赵书雷签署了合作协议,成立“韬奋研究院”。双方将深入合作,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有计划地培养韬奋研究人才,不断发掘和公布史料,持续推出教学和研究成果,建设全国韬奋研究的重要基地。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为“韬奋研究院”揭牌
邹韬奋长子邹家华题写院名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为“韬奋研究院”揭牌,并由邹韬奋长子邹家华题写院名。研究院下设两个基地,将联合开展韬奋的生平和思想史料整理与研究,包括追寻韬奋的足迹、剖析韬奋的思想、弘扬韬奋的精神,以及韬奋在南洋公学求学期间档案、韬奋与抗日战争、抗战时期的生活书店等相关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努力建设成为全国韬奋研究的重要基地,推动韬奋和三联书店有关史料研究发掘,为大众文化、抗战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支撑。
为更好挖掘和阐释韬奋对新闻出版及红色文化的贡献,更好传承进步出版传统和精神,本次研讨会以“韬奋精神与红色文化基因”为主题,论文分为韬奋精神与红色文化、韬奋与抗战、韬奋的交游与通讯、文本研究及其他。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约20位嘉宾现场交流了论文。
现场发言摘要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挥宣读论文《邹韬奋:从大众文化、抗战文化到革命文化的引领者》,讲述韬奋如何从立于大众立场的新闻记者到抗战文化的先锋,继而成为革命文化的堡垒,为中国近代思想发展进程做出历史贡献。周恩来盛赞韬奋“在他的笔底,培育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促成了现在中国人民的胜利”。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周武的《生活书店的崛起与被难》是为《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9—1940》撰写的后记,不但结合会议记录详述了生活书店的繁荣发展和被查禁,还就这家进步书店如何在战时实现造货与发行进行了深入研究。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晓灵教授撰写的《从“适之先生”到“胡博士”:邹韬奋的胡适传播观演变之研究》,论述了韬奋的胡适传播观演变,彰显了现代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终将分道言别的历史宿命。
丁景唐之女丁言昭通过重读父亲写的《关于鲁迅给邹韬奋的一封信》,记叙了鲁迅致韬奋信件的发掘过程,以及韬奋在出版《革命文豪高尔基》时得到了鲁迅先生的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福进讲述《韬奋精神:时代精神的集中呈现》。他所理解的韬奋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既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抗战精神、民族抗争精神。韬奋精神对新时代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事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具有深远历史影响和现实启示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教授朱敏彦以《韬奋:新闻战线上的抗日英烈》为主题,展现了韬奋在主持《生活》周刊和《大众生活》期间与日寇的不屈斗争。
作为首批国家公祭日公祭烈士名单中唯一的新闻出版界人士。韬奋用自己的一支笔和生活书店出版的众多出版物,指引无数青年奔赴抗日救国的战场,鼓舞亿万抗日军民战斗到底,成为抗日救国一面永远不倒的旗帜。
西安交通大学杨琳教授带来了《邹韬奋抗战期间的差异化媒介动员研究》,探讨以邹韬奋为代表的民国进步报人在抗战期间的媒介动员活动,给当下相关从业者在新闻工作和舆论宣传中以启示。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孟晖讨论的课题是抗战时期邹韬奋对新闻统制的抗争。抗战时期,当时强化了新闻统制,对进步文化进行种种打压。邹韬奋不仅从学理层面反对新闻统制制度,还撰写大量文章揭露当局对先进文化的摧残等,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李春以《所见与未见:邹韬奋海外通讯探析》为题,探讨了韬奋根据海外考察所撰写的通讯集《萍踪寄语》一、二、三集和《萍踪忆语》。虽然韬奋的欧美之旅是为躲避迫害不得已而为之,但实现了他希望通过认清世界趋势来找到中国前途的夙愿。
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高明分析了《李公朴“美国通讯”与邹韬奋〈萍踪忆语〉中的美国形象》。从中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爱国知识分子以第一人称的、现实主义的叙述策略记录下的美国形象是什么样子,并说明这些记录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本次研讨会集结了韬奋研究老中青三代学者,最年长的74岁,最年轻的为在校大学生,充分展现了韬奋研究的传承和发展。学者交流的论文中,除了韬奋精神与红色文化、韬奋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研究以外,我馆新出版的《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9—1940)》和韬奋先生所写的海外通讯,成为韬奋研究的新切入点和新热点。
因今年疫情防控需要,研讨会还专门增设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分会场,率先于10月31日通过录播形式参与研讨会,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冯诚教授参会并致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