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纪念戈公振先生(2020年12月15日)
 
    1935年,邹韬奋邀请远在苏联的戈公振回国,准备重新筹办《生活日报》。然而戈公振回国不久就因身体不适住院,不幸于10月22日逝世,年仅45岁。临终前,他断断续续地对邹韬奋说:“在俄国有许多朋友劝我不要回国……国势垂危如此,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回来参加抵抗侵略者的工作。”
    悲痛万分的邹韬奋为此特地写了一篇纪念文章,追悼戈公振的一片赤子之心。并且,他还搜集了戈公振在各杂志上发表的文字,编成《从东北到庶联》一书,在85年前的今天,戈公振的安葬仪式上,由生活书店赠送三百本,以作纪念。与此同时,韬奋还在给戈公振的侄子戈宝权的信中承诺“此后书店方面允以百分之二十之最优待版税,给予承嗣人。关于其他遗著......兄整理后,当为设法付印。书店方面对此事当始终协助也。”
 
 
戈公振先生讣告,由黄炎培致哀辞、狄平子题字
    戈公振生于1890年,名绍发,字春霆,江苏省东台市人,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学拓荒者。他开新闻学之先河,第一次确立了报学史的研究是一门学问。他的著作《中国报学史》是我国第一部报刊史研究专著,开创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新闻发展史的先河,成为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文献。此外,戈公振对报纸革新也做了大量工作,他首创《图画时报》和《申报星期画刊》,让我国的画报历史由此前的“石印时代”跃入“铜版时代”。而以他名字命名的“戈公振新闻奖”是江苏省新闻界的最高奖,他的一生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重温两位新闻界前辈之间感人至深的友谊,以此向戈公振先生致敬。
 
戈公振先生安葬日三百册限量版《从东北到庶联》
 
纪念戈公振先生
 
《纪念戈公振先生》手稿(1935年10月)
    为中国新闻界一颗巨星的戈公振先生,第二次由欧洲考察回国,我们正在很殷切地期待他对新闻界学术界有更大的贡献,不料他回国不及一星期,便因病去世,这真是社会的一个大损失,不仅仅是我们在友谊上的私痛而已。
 
韬奋海外流亡期间致戈公振信,信中说明《新生》为《生活》后身,并向戈公振约稿
    戈先生最使我们感念的是他一生百折不回地尽瘁于新闻事业的努力精神。他今年四十六岁,在二十四岁的时候进时报馆服务,便是他的新闻事业的开始。最初任校对,后来升任编辑,再由编辑升任总编辑,创刊图画时报和时报的各种周刊,大受学术界文化界的欢迎。他服务于时报十五年之久,忠诚尽职,未尝稍懈。他一面负起重要的责任,一面对于新闻学作不断地研究,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服务和求知兼程并进,数十年如一日。民国十六年他第一次赴欧美考察新闻事业,兼及政治经济,并受国联邀请,出席这年八月举行的国际新闻专家会议。回国后任申报总管理处设计主任。民国二十二年偕同国联东北调查团赴欧,担任中央通讯社特派记者,后来又受上海日报公会和京、平、津、汉等地报界的委托,出席西班牙京城举行的国际新闻专家会议。在游历海外三年间,曾先后再往法、德、意、奥、捷克、苏联各国考察新闻事业,在苏联的时间较久,考察也特别详细。他在国内服务于新闻界的时候,不但对新闻学勤于研究,而且就其研究所得,于工作余暇著述以惠学者,尤脍炙人口的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撮要》等书,出国考察以后,尤注意于各国政治经济及社会实况,搜集材料,不遺余力,著作散见于杂志报章者更多。他在弥留时,还对在旁友好谆谆叮嘱,要叫他的侄子宝权把《中国报学史》重新写成白话,增益材料,力求浅显,使成更普遍的读物,把他自己辛勤所得,贻惠后进。他对于新闻学教育的热诚,可以概见。关于苏联考察记,已十成八九,也叫他的侄子宝权完成,以饷国人。他于十月十五日由海外归来,在上海登岸的时候,还指着他所随带着的一个大皮包,说那里面是他在国外所搜得的尤其重要的材料,他原打算回国后,将他近数年在国外考察研究所得的结果,著述以供国人参考,现在竟成泡影,真可为中国的学术界文化界痛惜。
 
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
    至于戈先生的待人接物,诚挚和蔼,持躬处世,高尚纯洁,那是凡与戈先生做朋友的没有不深深地感觉到而永远不能忘却的。他不但在新闻事业上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人至深,就是他生平那样勤勤恳恳地虚怀若谷地做人态度,也很足以做后进的模楷。
 
    本文选自《韬奋手迹》。
返回最新动态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5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