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韬奋纪念馆开馆65周年纪念座谈会昨日举行(2023年10月27日)

今年是上海韬奋纪念馆开馆65周年。1026日上午,韬奋纪念馆开馆65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举行。“老三联”后人代表、韬奋研究专家、纪念馆历任馆领导围绕韬奋纪念馆开馆65周年展开座谈,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副馆长张霞主持。

 

致辞发言摘要

韬奋纪念馆首任副馆长袁信之之子袁仄在会上回顾了父亲与纪念馆之间27年的不解之缘。父亲曾任职于生活书店,为韬奋纪念馆的筹备建馆工作多方奔走,从征收房屋、征集文物、展陈设计,到推动韬奋学术研究,在各个环节都不遗余力,甚至袁仄自己也参与其中,深受影响。1978年,父亲与许觉民受“老三联”人的推选起草给党中央的报告,为韬奋纪念馆复馆做出诸多努力。此后,又重新整理馆史、编辑《韬奋画传》,一直工作到离休,始终勤恳坚毅,为韬奋的事业与理想甘心奉献自己。之后继任的各任领导、馆员也都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共同继承着韬奋先生的精神,为文化、出版事业而奋斗。

袁信之之子袁仄捐赠的为复馆致中央的信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儿媳铁大力女士首先表达了对韬奋纪念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致力于传播“老三联”人精神所付出的一系列努力的感谢,指出博物馆的升级建设让“老三联”后人有了新的去处。她还在发言中表示:“时代在进步,民族在前进,我们非常赞同数字化博物馆这一新理念。对于捐赠人而言,祖辈父辈所留下的珍贵文物仅此一份,若能将其以数字化方式共享,不仅对家属是一种对珍藏的保存与爱护,对家族传承也是一种支援,更是能起到传播“老三联”文化,为社会学者的研究提供原始素材、充分利用文物作用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非常支持文物数字化,也相信新馆的建设代表着国家文化创新的一个新起点、新台阶,希望能够借助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将珍藏贡献于社会。”

艾思奇的儿子李昕东、儿媳铁大力捐赠的60年代艾思奇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时的讲话手稿

 

新知书店总经理沈静芷的儿子沈建林先生重申了“老三联”的革命性质,强调“老三联”的基因与底色就是“革命”。他认为许多人不了解三联历史,不少出版物和报刊上介绍老三联的性质时,往往用进步出版机构的词语来表述,将三联书店定义为“进步书店”。但是,“进步”与“革命”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革命”并不等同于“进步”。“老三联”是解放前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在国统区从事革命的出版机构,在当年地下党时,“老三联”人冒着随时掉脑袋的危险,干革命、做出版,为此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至少有近百位。因此,“老三联”的性质是“革命”,这无疑是历史事实;“老三联”的基因是“革命”,这是明明白白的;“老三联”的底色就是“革命”的红色,这也是清清楚楚的。现在有些人不了解“老三联”的历史,人云亦云,把“革命”说成“进步”,这需要各方面包括我们“老三联”后人来还原历史的本真。

 

生活书店总经理徐伯昕的长孙徐冈先生十分欣慰韬奋纪念馆长期以来传承生活书店、三联书店精神,以前为读者服务,现在为观众服务、为“老三联”人服务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传承下,将韬奋纪念馆以及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的工作开展得非常好,同时细致、认真地长期联络、服务着“老三联”后人。在会上,徐冈也衷心地祝贺纪念馆能越办越好,同时表示韬奋纪念馆是大家共同努力出来的结果,自己也愿意配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事情,做好传承,服务大众。

 

韬奋基金会首届理事吉少甫的女儿吉晓蓉女士为在现场能够看到“老三联”第三代后人感到十分欣慰,称之为三联精神代代相传下去的生生不息之火。她表示,第一代“老三联”人在战火中建店、搬迁、发展,并在退休后编写店史,是对于珍贵史料的抢救,其精神令人敬佩。作为第二代“老三联”后人,在先辈编写店史的精神感召下,编写了四本三联后人回忆录,记录下父辈在进步革命书刊保卫战中的种种行动,以及故事背后所体现的同志情、亲友情与夫妻情。这些回忆录在充分呈现情感时代性的同时,也是第二代“老三联”后人为完成前辈夙愿所做出的一点微薄贡献。同时,她也号召第三代“老三联”后人能够高度重视前辈所留下的一切笔记等,并将其捐予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作为研究使用,“使我们的博物馆能够在大家支持下走向社会,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博物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黄瑚教授在发言时首先回忆起了40年前与韬奋结缘的初始。那时他还在复旦大学读书,在丁淦林教授指导下以韬奋为研究对象撰写了本科论文,论文完稿后,他拿着这篇论文去参与了首次韬奋学术研讨会。自此之后,他便长期支持并参与到了韬奋纪念馆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中。会上,黄瑚教授还对韬奋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期许:“我们叫为人处事、为人做事。实际上他们在外面做事,在家里做人,这方面,其实我们子女对自己父母应该是最了解的,也就是把他们的为人和做事相结合,这方面研究就会更完整。”

 

韬奋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陈挥教授讲述了他从事韬奋研究的经历,强调了学习韬奋思想与精神的重大意义。陈挥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韬奋,并持续到现在。2021年,习总书记提出伟大建党精神,第一个就是坚定理想信念。韬奋在确定理想信念后再无动摇,陈挥教授因此计划向中央提议,把韬奋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陈挥教授表示韬奋先生的光辉思想和崇高精神,一直教育、激励着他。同时,他认为研究能够持续进行也得益于韬奋纪念馆不断地披露馆藏文献,促使研究韬奋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了研究中来,成为一股新生力量。

 

 “郑码”发明者、《英华大词典》主编郑易里的女儿郑珑女士在发言中表达了对韬奋先生的崇敬之情与对纪念馆相关人员的赞许之情。她提到:“韬奋先生是被毛主席和周总理肯定的革命文化人士,也是烈士。今天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我觉得就是在韬奋纪念馆的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性质的博物馆。我觉得韬奋先生是为我们趟平了这条路。”她热情分享了所捐赠藏品的情况,以及由其父资助出版的《资本论》(初版本)三卷合集背后故事,并指出该书是革命先烈在“白色恐怖”下抛头颅、洒热血出版的,将这些珍贵史料交予新闻出版博物馆,可谓找到了“娘家”,相信该合集能够依托博物馆发挥更大的历史传承价值。

郑易里女儿郑珑捐赠的1938年《资本论》(初版本)三卷合集

 

韬奋纪念馆老馆长雷群明先生表示很高兴参加此次纪念馆建馆65周年纪念座谈会活动,同时对于曾经担任纪念馆馆长感到幸运。在工作中最满意的是出版了《韬奋纪念馆50年》这本书,不仅有益于他所从事的出版工作,对韬奋纪念馆研究馆史也十分有参考价值。说到对纪念馆有什么样的未来期许,他回忆起了2003年清明节祭扫韬奋墓纪念活动上的发言:“我们不应该只有这一天纪念韬奋,而是应该全年纪念韬奋;不应该只有我们这些人纪念韬奋,而是应该全国人民纪念韬奋;我们的纪念不能停留在仪式上,而是应该真心的学习韬奋,365天学习韬奋。”他强调韬奋纪念馆的工作应当日常化,避免形式化与仪式化,学习真正的韬奋,真正学习韬奋。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以后自己也会多向大家学习,尽自己所能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韬奋纪念馆原馆长林丽成女士在会上提到,像此次规模的“老三联”后人见面现场,于她记忆里是第二次。她曾在第一次见面会后,提出有必要把“老三联”的后人联络在一起。因此,要特别感谢在上海的吉晓蓉老师,思路活跃、干劲儿又大,不辞辛苦地将“老三联”后人团结起来。“我特别感动的是三联的后人也特别想做这件事。我自己接触以后,我觉得三联是个家,有家庭的感觉,他们不光是同事。三联的同事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像长辈和小辈一样,人跟人之间不只是同事关系,更是家人的关系。这一点也传到了现在,传到了后人身上。”

返回最新动态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5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