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共建聚合力
携手共绘同心圆
“少年韬奋——小小出版家”系列课程结课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和“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推进革命文物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我馆与华东师范大学第五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华师五附”)达成馆校一对一合作机制,于2024年春季学期开设“少年韬奋——小小出版家”研究性拓展课。日前,该系列课程已顺利结课。让我们一起回顾课程精彩瞬间吧!
课程概况
1知识型课程(4课时)围绕韬奋生平事迹及其所办刊物、书店,帮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新闻出版楷模、英雄模范人物邹韬奋及其以笔为枪,在文化战线上为抗日救亡作出杰出贡献的一生。
2技能型课程(4课时)聚焦新闻出版,结合场馆所提供的社会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体验实践,如拓印体验、广告设计排版、审稿校对等。
3合作探究学习(4课时)学生们认领编辑、美编、发行等任务角色,组成“编辑部”小组,合作创办校刊并票选“最受欢迎刊物”。
知识型课程
01 实现理想的开端
系列课程第一课于韬奋纪念馆开展。同学们亲临场馆,在社教老师与研学手册的引导下走近韬奋。社教老师在讲解后特创设情境,鼓励学生通过为韬奋制作求职简历的形式,共同梳理韬奋其坚定理想,弃工从文,终如愿踏上新闻出版之路的曲线求学、就业故事,感知其为实现个人新闻记者梦而付出的实践努力及所收获的成长。


02《生活》周刊的读者缘
在了解韬奋求学、入行经历的基础之上,课程聚焦以“读者信箱”“小言论”等为代表的《生活》周刊特色栏目,帮助学生了解韬奋是如何使《生活》周刊由一份销数仅2800份的内部刊物变革转型为创下15.5万份销量纪录的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刊物之一的。同学们也化身生活周刊社一员,为身边同学的匿名烦恼倾诉信写回信,感知韬奋如何通过读编互动不断优化刊物、与广大读者结缘并为之服务。

03 1到56,56到1
1932年,韬奋在胡愈之等友人的支持下,在生活周刊社书报代办部的基础上成立了生活书店。课程通过生活书店为前线战士撰写慰劳信、为窃书青年设置座椅以供读者阅读等案例及生活书店遭摧毁口述历史采访视频等,向学生们讲述书店如何促进大众文化、供应战时需要、发展服务精神,实现在全国开设56家分支店,后又一一遭摧毁,终合并为今日三联书店的故事。趣味知识竞答更是寓教于乐,使学生们在互动中了解这一“革命文化堡垒”。

04 团结御侮——营救七君子
本课程聚焦由韬奋担任领导人之一的群众性组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从事件背景、舆论动员、各界营救、狱中斗争四个部分展开,环环相扣呈现“七君子”事件的始末。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搜寻“七君子”的营救密码,通过图文热点展示、知识图谱等形式了解“七君子”的进步思想与卓越胆识,更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切身体会“七君子”的担当意识和处变不惊、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技能型课程
05 小小美编、广告设计师
“赚钱干什么?全是为着事业。”透过丰富的广告案例,学生们体悟韬奋的办刊经营理念,感知百年前周刊如何运用广告为办刊开源、如何将广告作为爱国宣传阵地进而服务社会。广告猜谜互动及广告、广告语设计环节也为课堂平添趣味。

06 小小印刷工
系列课程第六课于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开课。学生们在我馆馆员的带领下走进印刷技术馆,了解平版、凹版、凸版、孔版等四种常见印刷方法及传统印刷向数字化印刷衍进的过程,探索书报字纸背后的“铅火光电”及印刷技术对于知识传播的重要意义。同学们更化身小小印刷工,体验印刷之趣。

07 小小书报推介员(“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
“唤醒”沉睡的书籍,让它们开启一段新的奇妙旅程。系列课程第七课正逢“世界读书日”,为鼓励青少年阅读,共享书籍资源,“韬奋书屋”图书漂流活动在华师五附开展。同学们纷纷带来闲置好书,举行书报推介会。我馆也为华师五附捐赠20本精选书籍,以书籍盲袋形式置于“韬奋书屋”一角开启漂流,供学生们按需借阅,以使“魅力书香”常留校园,也让“韬奋精神”常驻心间。
08 小小编校
文字编辑校对工作亦是出版一份报刊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正式成立“校刊编辑部”前,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结合视频、新闻报道案例等了解报刊编辑的工作流程及所需能力。在校对常用符号科普后,学生们动手体验了篇章校对工作。“韬奋杯”校对大赛的互动答题环节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合作探究学习
完成上述学习后,学生们依据个人兴趣及特长,认领编辑、美编等角色,自由组成编辑部,结合课程所学及校园近况,创作校刊,进行汇报展示并布置于校园文化长廊。




资源整合,协同育人。“少年韬奋——小小出版家”系列课程的结课是馆校双方共同探索教育新机制、新模式、新举措的阶段性成果和一次有益实践。作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来我馆仍将致力于“展览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探索,努力做到切实发挥革命文物铸魂育人作用,赓续红色血脉。
撰文、编辑:林孙宇
初审:张霞 沈一鸣
终审:馆务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