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在长江故里遇见韬奋——两位新闻巨匠的烽火情谊(2025年02月14日)

作为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两位巨匠,邹韬奋与范长江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与紧密合作,不仅书写了新闻史上的佳话,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邹韬奋

范长江

今年是韬奋诞辰13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弘扬他为新闻出版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近日,“韬奋生平展”以流动展的形式在范长江纪念馆展出。

  

 

  

此次展览以邹韬奋的一生为主线,全面展现了他通过办刊、办报、办书店,在传播进步思想、宣传抗日救亡、推动民主运动以及在新闻出版事业上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展览还特别聚焦于邹韬奋与范长江的合作事迹,展出他们在武汉、香港等地并肩战斗的珍贵史料。这些内容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新闻工作者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邹韬奋与范长江:新闻史上的“忘年交”

1930年,中国革命问题的大论战引起范长江对《生活》周刊的关注,与邹韬奋有了通信往来,1938年,二人终于有机会携手合作,范长江参与生活书店编辑工作并担任编辑委员会委员,主编“抗战中的中国”丛刊,邹韬奋被推举为范长江发起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名誉理事。

   

 

   

范长江主编,生活书店发行的战地通讯报告集“抗战中的中国”丛刊

同年,范长江撰写的《抗战中的党派问题》一文被《大公报》拒载后,此文在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上原文发表。

发表在《抗战》三日刊第36号的《抗战中的党派问题》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内政治形势日趋紧张,中共南方局为保存文化界骨干力量,妥善安排大批进步文化人撤离重庆,到港的著名文化人就有邹韬奋和范长江等。他们共同谋划在港继续为抗战救亡和民族解放事业发挥作用。同年48日在香港中共负责人廖承志领导下,范长江与邹韬奋等创办《华商报》。

《华商报》第一号

《华商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外的机关报,它以思想内容和文笔俱佳的文章取得了香港进步言论的主导权,除了香港还发行到南洋新加坡、雅加达等地。当年1212日停刊。日本投降后,《华商报》于194614日复刊,成为民主人士刊物。邹韬奋撰写近二十万字的长篇抗战史料《抗战以来》在《华商报》每日连载,反响巨大。

  

《抗战以来》在《华商报》上连载并结集出版

邹韬奋主编的《大众生活》周刊也在香港复刊,范长江受邀撰写了《怎样学做新闻记者》。此后,他们与救国会留港文化界人士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痛斥国民党对日妥协投降倾向及其对文化事业的残酷迫害,提出了“我们对于改革政治的最低限度的主张”。

邹韬奋逝世后,范长江多次发表文章缅怀亲密战友。1955年,范长江撰写的《韬奋的思想的发展》作为《韬奋文集》代序之一,并以编委会名义发表。为纪念邹韬奋同志逝世十五周年,19597月范长江撰写了《为真理而奋斗》《忘我的人》两篇纪念文章,号召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像邹韬奋一样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自己从事的,有益于人民的工作,作为自己最高的使命。

 

范长江《为真理而奋斗》手稿

(范长江纪念馆藏)

在抗日救亡的动荡岁月里,邹韬奋与范长江各自利用手中犀利之笔,力主正义、抨击黑暗,并肩奋战从事革命文化事业,成为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的佳话。由他们名字共同命名的“长江韬奋奖”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项,继续鼓舞着一代代新闻人前赴后继,传承他们的精神,与时代同前进,为真理而奋斗!

 

长江韬奋奖

 

观展指南

展览时间

2025124日至2025228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范长江纪念馆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赵家坝范长江纪念馆)

撰文、编辑:李浩榕

初审:张霞 沈一鸣

终审:馆务会

返回最新动态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5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