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韬奋逝世81周年纪念日。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卓越的文化战士、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以笔为戈,在抗战历史上留下辉煌印记。今年也适逢韬奋130周年诞辰,为深切缅怀他的光辉一生,传承不朽的韬奋精神,我馆主办相关纪念活动近期相继启幕。
Part 1“纪念韬奋同志130周年诞辰生平事迹展”巡展
展览信息|2025

展览日期:
2025年7月22日—9月24日
主办单位:
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共鹰潭市委宣传部|中共余江区委、余江区人民政府
展览地点: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经济大厦一楼大厅内
本次展览以“曲折求索——坚定新闻记者的理想”回溯韬奋矢志投身新闻事业的初心;以“烽火征程——以笔为刃卫家国”展现他在民族危亡时刻以文字为武器的战斗历程;以“一路同行——追寻真理的辉光”呈现他跟随党与进步力量并肩探索救国道路的足迹。展览生动勾勒出一位从余江“书香之家”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成长为一名为抗日救亡、争取民主奔走呼号的共产主义战士。展览最后一部分“薪火长明——韬奋精神在余江”,则展示了近年来余江通过“有形之迹”与“无形之声”,在新时代弘扬和传承韬奋精神的生动实践。





1探展指南
在展览现场,陈列着一块1:1复刻的生活书店成立之初使用的“生活书店”招牌标准字体的店招。其中,“生活”两字是黄炎培在1925年为《生活》周刊创刊时所写。然而,1932年生活书店成立之时再请他续写“书店”两字时,却始终难以重现与“生活”相同的神韵。后来是徐伯昕仿照“生活”笔意,写成“书店”两字。此后,生活书店在全国蓬勃发展,五十多家分支店的招牌皆沿用此标准字体。驻足其下,仿佛时光倒流,能真切感受到往昔读者们穿梭往来,挑选进步书刊、畅谈思想的热烈氛围。

生活书店店招(左)《生活》周刊报头(右)
生活书店非为私人谋利,而是致力进步文化出版事业。它通过书刊的出版发行,团结党内外进步作家,向广大读者传播抗日救国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并指引了无数知识青年走上革命和进步的道路。在展区第三部分,由生活书店部分经典出版物组成的吊装装置设计独特。背景墙上的“韬奋语录”与错落悬挂的书籍相互映衬,成为吸引观众驻足打卡的亮点展项。


为丰富参观体验,展区外墙特别打造由七块拼接屏组成的互动“魔墙”,内有《韬奋人生》专题纪录片及“馆藏珍品”“书店留影”“书刊集萃”“韬奋手迹”“韬奋纪念馆”五个版块,支持多名观众同时多点触控操作。观众只需轻点屏幕,即可自主探索感兴趣的内容,在指尖滑动间沉浸式浏览珍贵史料,借助数字化互动平台,深入领略展览的丰富内涵。

馆藏珍品

书店留影

书刊集萃

韬奋手迹

韬奋纪念馆
2韬奋精神在余江
余江,素有“血防圣地、韬奋故里”的美誉。此次展览首站选在韬奋的祖籍地江西余江,具有特殊意义。这些首次集中呈现的家族史料,为韬奋“文化战士”的形象增添了更丰富的人文底色。

韬奋父亲邹国珍

韬奋母亲查氏

韬奋和亲属合影
前排右二为韬奋,后排左二为韬奋父亲

韬奋祖籍地
余江县沙塘邹家村
近年来,韬奋精神在余江持续焕发新的生机。传承弘扬韬奋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已成为余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术研究深入、文旅融合创新、教育扎根铸魂、对外交流拓展等多元实践,有力提升了“韬奋故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围绕“韬奋故里游”主题复建。是一座仿古徽派建筑的两层小楼。在韬奋祖居,不仅能看到韬奋先生的家世及个人生平事迹,还能触摸到那些旧时的生活痕迹。

韬奋祖居
这是全国第一家以邹韬奋命名的研究所,致力于韬奋精神的研究和传承。

韬奋研究所
1985年,经中央宣传部批准,在纪念韬奋90周年诞辰之际,塑像落成于余江区街同乐园南。

韬奋塑像
位于余江锦江福庆巷(现东风街),韬奋13岁时随父亲回老家在此居住四个多月,并在私塾上学。此屋一直由邹氏后人居住,现保存完好。

韬奋故居
位于余江区潢溪镇沙塘邹家村,有韬奋的祖居地;韬奋精神展示区,包括韬奋生平展厅、韬奋精神展厅和韬奋荣誉展厅;有研学体验区,包括雕刻DIY、眼镜DIY、活字印刷体验区和新闻出版馆,还有有三联书店分店。

韬奋小镇
这是一个提供文化展示和文化公益活动的文化设施,致力于韬奋精神的传播和教育。

韬奋书院
位于余江区城东,内有百亩人工湖,数百亩绿树林,有多个篮球场、羽毛球场和足球场,环绕山体及公园四周铺设了绿道,公园集休闲、体育、灯光、水秀和音乐于一体,已经成为余江热门的网红打卡地。

韬奋公园

韬奋学校

韬奋大桥

韬奋图书馆

韬奋体育馆

韬奋书店

韬奋书屋
Part 2笔柄千秋唤救亡
展览信息|2025
展览日期:
2025年7月7日—8月6日
主办单位:
上海韬奋纪念馆
展览地点:
上海陕西南路地铁站文化长廊
以缅怀革命烈士韬奋为抗战所作的突出贡献为宗旨的“笔柄千秋唤救亡”展览近日也在上海陕西南路地铁站文化长廊展出。展览以韬奋先生在抗战时期的救亡实践为脉络,分“共赴国难的爱国志士”“团结御侮的民主先锋”“救亡图存的文化战士”三部分,以“小切口”透视“大历史”,通过一二·九运动、“七君子”事件等韬奋生平中最具代表性的抗战事件,辅以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展品,展现近现代以来新闻出版与国运的深刻关联及韬奋在巨变时代中的使命担当与家国情怀。
参观集锦



1油彩记史
展览精选三幅馆藏油画,向公众展示热心读者响应韬奋号召,捐款援助马占山将军;韬奋在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立大会上鼓动在座人士站在民众的前面领导救国运动;病重期间卧床留下《对国事的呼吁》绝笔这三个场景。通过厚重笔触串联起韬奋不畏强暴、以文抗战的一生。



2尺素传情
1935年12月,一二·九运动爆发。在当时万马齐喑的新闻界,韬奋创办的《大众生活》周刊似这场运动的舆论舞台,与读者联系密切,曾在1个月内收到近万封来信。展览节选韬奋与亲历学生的书信互动,以穿越90年时光的墨迹,再现那个“华北危急”的寒冬里爱国青年与文化战士的嘹亮呐喊。



3以笔为枪
“在这抗战的时期,笔杆应该和枪杆联系起来,文化食粮的供应应该和军火的供应配合起来。”展出的三十余份书报刊物再叙韬奋及生活书店如何凭借进步出版,将爱国与正义的种子传播,指引无数青年走向抗日救亡的道路、鼓舞亿万抗日军民战斗到底。




撰文、编辑:纪念馆管理部
初审:张霞 王嫣斐 沈一鸣
终审:馆务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