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分店是在艰难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在香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皇后大道租店面要花惊人昂贵的经费,生活书店实在无力负担。幸亏萨空了先生给予大力帮助,他在《立报》任总编辑,经他与立报经理协商,将皇后大道立报社营业部的门面房租给生活书店20多平方米。经过甘蘧园精心设计,地方虽小,充分利用空间,使读者进门就有品种丰富、琳琅满目之感。分店开幕第一天,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7周年的纪念日。这个寸金之地的门市部,来购书的读者拥挤达到水泄不通的境地。港店的门市部只是整个战线中的一个重要阵地。随着门市部的基础初步建立,紧接着进行了:1.开展批发业务,以东南亚各地为对象,建立东南亚发行网;2.对国内分支店进行支援,主要是物资供应,给总管理处采购印刷物资,如打纸型用的薄型纸等;3.利用香港的印刷、纸张等有利条件在香港造货。为完成这些任务,在利源西街租到一间楼下房子,作为港店的大本营,既是办公室,又是货栈。门市以外所有的业务活动,包括推广、财务会计、文书收发和厨房食堂,都在这间房子里。港店最多时有12人(其中工友2人)。甘经理业务繁重,对书刊排印、封面设计、新书广告等都不熟悉,如何保持生活书店的独特风格,都是在实际工作中边学边做逐步熟悉的。 在香港排印的定期刊物有《世界知识》、《理论与现实》、《文艺阵地》三种,一面在香港发行,一面将刊物的纸型向内地寄发。国内出版的《全民抗战》、《妇女生活》、《读书月报》等刊物的纸型寄香港印刷出版发行,这是港店重要工作之一。还有大量的物资的转运等繁重任务。全店动员主要力量集中在第一线进行突击。由于任务大,地方小,人员少,时间紧,有时连续几天从早晨到深夜紧张工作,但人人都精神振奋,全力以赴,出色地完成任务。 港店任务不轻,需要增添一部分人力。按照生活书店的优良传统,登报招考练习生,报考来信有600多封,经过认真选择确定通知60人应试,经过慎重的笔试、口试,实际录取了2人,以后又续取2人。他们进店后,工作积极,各方面表现都好,其中一位爱好文艺,在业余时间写短篇小说,在《文艺阵地》上发表,得到茅盾和楼适夷的鼓励;还有一位很快入了党,建国后任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 建立东南亚发行网,采取以下几种措施逐步形成:利用香港报纸登广告;在东南亚重要的华文报纸刊登广告;通过报纸广告,不少东南亚书店和港店建立了进销关系;通过邮购户读者关系和期刊订户名录,建立代销点;利用各地私人关系,收集各地的书店名录、地址和经营信用情况,根据各地不同的政治环境,主动选寄少量新书和畅销书刊,从建立试销关系逐渐扩大成为往来关系。在马来亚的新加坡、吉隆坡、马六甲、芙蓉、怡保、槟榔屿,越南的西贡、河内、海防,泰国的曼谷,缅甸的仰光,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三宝垄、泗水、棉兰,菲律宾的马尼拉、宿务以及北婆罗洲的坤甸等大中城市,都有一家或几家代销店,成为销售网点。 香港分店存在了两年。1940年秋,由于国民党通过港英当局施加压力和其他种种复杂的原因,总管理处决定自动收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