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沿革
 
 
香港三联书店

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和新知書店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誕生於上海的三家著名出版發行機構。這三家機構於一九四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在香港合併組成三聯書店﹐至今已整整六十年。合併之後﹐三聯書店的主要部份於一九四九年北遷﹐在北京成立機構﹐幾經變革﹐成為當代中國最具文化影響力的出版社之一。三聯書店留在香港的部份則從代理發行中國內地版圖書業務開始﹐逐步成為一家包括出版、發行、零售、直銷、展覽、出版資訊服務等多種業務的文化企業。今天的香港三聯書店﹐立足香港﹐面向世界﹐堅持出版發行優良讀物﹐竭誠服務讀者﹐積極舉辦各種文化活動﹐並通過網站務於讀者和出版業界。

合併之前(1930s-1948)

三聯書店的前身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於中國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發行機構──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

  0
新知書店。

1928年6月《生活》周刊社開始出版圖書﹐1932年生活書店成立﹐創辦人是鄒韜奮、徐伯昕等。讀書出版社成立於1936年﹐創辦人是李公樸、柳湜、艾思奇、黃洛峰等。新知書店成立於1935年﹐創辦人是錢俊瑞、姜君辰、薛暮橋、華應申等。三家出版機構都誕生於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歷史時期﹐成立以後一直旗幟鮮明地宣傳抗日救亡﹐積極鼓吹民主革命﹐不遺餘力地傳播文化知識﹐竭誠服務廣大讀者。在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自由與解放的年代裡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至1948年合併時止﹐三家機構共出版圖書1600餘種﹐先後共編輯出版期刊約50種﹐與此同時﹐先後在上海、漢口、廣州、西安、香港等地開辦過百餘家分店。三家機構對於中國現代出版事業有重要的貢獻。

合併之後(1948-2008)

1948年10月﹐三家機構在香港合併﹐成立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三聯書店。新中國成立前夕﹐大部份人員遷往北京﹐在北京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管理處。北京的三聯書店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是人民出版社的一部份﹐1986年起獨立運營﹐定名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現在是中國出版集團成員。1986年8月成立的上海三聯書店﹐現在是上海解放報業集團成員。香港三聯書店則在1988年成為香港聯合出版集團的成員機構。今天﹐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聯書店在不同地區各自經營﹐共同為振興中華做出貢獻。

香港三聯的第一個三十年(1949-1978)

1949年初﹐大批業務骨幹從香港返回內地﹐香港三聯的業務範圍從出版為主轉變為以零售、發行內地出版物為主﹐在艱苦與動盪的環境下繼續發展。

1950年代的香港三聯也間有圖書出版﹐內容多為向香港讀者推介中國內地優秀的政治、文學、歷史類讀物﹐不少是重印內地原版圖書。中國內地1950、1960年代轟動一時的長篇小說﹐如楊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等﹐都經香港三聯書店在香港出版﹐有較大的反響。

在發行方面﹐三聯書店與新民主出版社同為中國內地出版物在香港的代理機構。在新中國受到封鎖的年代﹐他們是中國內地書刊發向海外進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通過批發、零售和郵購等方式﹐積極地向港澳和海外地區的廣大讀者介紹新中國﹐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成為海外讀者認識新中國的一座橋樑。作為了解新中國與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文獻﹐《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也是由香港三聯書店代理發行。1960年11月更在香港舉辦首屆"中國圖書展覽"﹐引起香港各界的廣泛關注。

1969年起﹐香港三聯擴大了出版業務。十年之中﹐”三聯”、”朝陽”、”南粵”、”廣宇”、”新風”等共出版人文社會科學類圖書近1000種。除來自重排重印內地舊版圖書外﹐也有自行組織出版的魯迅著作單行本﹐蘇聯文學名著﹐埃德加.斯諾的《西行漫記》﹐韓素音的《早晨的洪流》等。當時由於內地”文革”的影響﹐香港書店可以供應的中國內地版圖書品種嚴重不足﹐《人民畫報》是少數可讀性強的雜誌之一。由於香港三聯全體職工的盡力推銷﹐曾創下在香港《人民畫報》一期銷售十萬冊的記錄。

香港三聯書店堅持前輩們兼營出版與零售的傳統﹐一直在香港開辦門市﹐但創業之路相當坎坷。最初的三聯書店﹐只是在皇后大道中54號2樓的一家”樓上書店”。樓房破舊﹐上樓得從橫巷進去﹐每有讀者上落﹐樓梯便格格作響。其後﹐書店曾三易其址。先後是威靈頓街7號﹐皇后大道中175號和威靈頓街28號。1958年﹐書店曾在九龍彌敦道短暫增設支店。直到1971年5月﹐公司遷到中環域多利皇后街9號﹐並於1974年7月在地下舖位開設新門市部﹐才算獲得一個較為理想的固定店址。

香港三聯第二個三十年(1979-2008)

隨著中國內地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香港三聯書店的業務也進入全面、較快發展的新階段。

1978年底﹐香港三聯書店在舉辦成立三十周年紀念活動的同時﹐決定進一步加強出版業務﹐開始自主出書。從一開始﹐香港三聯的出版就比較注重圖書的思想深度與文化內涵﹐有意識地參與出版國際交流﹐逐步形成香港三聯的出書風格。從那時起﹐共出版圖書約3100種﹐其中包括近幾十套叢書系列書﹐上百種不同開本的圖冊。因應社會主流與文化界關注點的不同﹐1990年以前出版的圖書題材比較注重介紹傳統中國文化、文學和藝術﹐香港回歸前後則對香港本土題材給予更多關注。今天香港三聯的出版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面貌。用現代的方法闡釋中國的傳統經典和文化﹐引進英、法、日、韓的優秀科普、歷史、藝術讀物﹐多層次多角度反映香港的過去和今天﹐關注年輕一代的思潮與品味。2000年﹐香港三聯在深圳建立了“三聯深圳工作室”﹐成為香港三聯出版團隊的重要部份。

作為內地書刊在香港發行的總代理﹐隨著中國內地出版事業的恢復與蓬勃發展﹐香港三聯的代理業務在1980年代初期進入黃金發展時期。1990年代中期以後﹐書店年徵訂中國大陸期刊數千種﹐常備中國內地版圖書四萬種左右﹐每年進口約一萬種。經常在香港舉辦內地圖書的大型展銷﹐並積極開拓海外中文圖書市場。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海外書店銷售的中國內地圖書﹐基本上都來自香港三聯的供應。隨著中國內地進一步改革開放﹐中國內地圖書走向世界的渠道全面暢通﹐香港三聯也完成了作為中介總代理的歷史使命。但仍以多年的服務經驗﹐保持內地圖書在香港零售的特色﹐承擔中國內地報刊的海外征訂發行﹐和對政府及公共圖書館的供應內地圖書。

香港三聯的零售業務在這一階段有實質的發展。在香港﹐從只有中環的三聯書店讀者服務中心一家﹐發展為有16家書店的完整網絡﹐遍佈港島、九龍和新界的主要市區和生活社區。香港三聯還曾與深圳新華書店合資開設深圳書店(1984)﹐與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圖書公司合資開辦了上海香港三聯書店(1990)﹐與北京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合資開辦了三聯韜奮圖書中心(1996)。此外還在廣州開辦兩家、佛山開辦一家合資書店。聯合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在北美地區的溫哥華、多倫多、洛杉磯三城市亦投資開辦了多家三聯書店。

香港三聯在互聯網興起之後﹐因應業務需要建構了兩個出版網站﹐分別為“三聯圖書網”和“出版之門”。“三聯圖書網”向廣大讀者提供兩岸三地出版的中文圖書資訊、暢銷書榜以及新書推介﹐與愛書人結緣。“出版之門”是面向中文出版業界的專業資訊網站﹐每天出版《出版之門新聞速遞》電子報﹐向中文出版從業員以及與出版關係密切的個人和組織報道全球出版新聞、出版趨勢、書市動態等。

香港三聯書店在1980年代初開設“三聯展覽廳”﹐創香港書店附設展覽廳之先河﹐配合圖書的出版發行﹐舉辦了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2003年﹐三聯展覽廳進一步擴建﹐除繼續不定期舉行各種文化展覽和學術講座活動外﹐還按月舉行「月讀‧悅讀‧讀書會」活動﹐沙士期間也未中斷﹐為營造社會的閱讀風氣盡了一份努力。2006年3月﹐公司展覽廳改造變為融專題書店、文化活動、cafe於一體的“創Bookcafe”。除繼續舉辦讀書會與各種文化活動以外﹐亦成為文化人聚腳點。

在使用新技術方面﹐香港三聯1986年率先引進發行業務系統、1990年代引入桌面出版﹐1996年引進書店零售POS管理系統﹐直至2005年根據集團統籌開始采用資源整合系統SAP。

返回机构沿革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5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