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虞人。1896年9月9日生。幼年入私塾。15岁入绍兴府中学堂和杭州英文专科学校求学。18岁到上海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当练习生。"五四"前后,加入文学研究会,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创建世界语学会。自1924年起,实际上负责《东方杂志》编辑工作。1925年,五卅运动中,撰写《五卅运动纪实》,积极参与编辑出版《公理日报》。1926年,支持章锡琛创办《新女性》杂志和开明书店。1927年4月13日,起草对国民党当局屠杀群众的抗议信,邀集郑振铎、章锡琛等七人署名,并在《商报》发表。1928年流亡法国,入巴黎大学国际法学院学习。1932年回国,著有《莫斯科印象记》,很有影响。在上海哈瓦斯通讯社任编辑主任,主编《东方杂志》半年。帮助邹韬奋共同主持《生活周刊》,支持邹韬奋创立新型的生活书店。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4年,为生活书店创办《世界知识》等多种期刊。为打破国民党文化"围剿"作出了贡献。1935年,与沈钧儒等共同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上海各界救国会。创刊《中华公论》月刊。1937年创办《月报》大型文摘月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倡议在文化界救亡协会内成立国际宣传委员会。由他负责对外发布中英文新闻稿。在上海主持创办《团结》、《上海人报》、《集纳》周刊。1938年创立复社,翻译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西行漫记》。在没有资金、人手紧缺的情况下,他以惊人的毅力首次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三个月内出版20卷本,600万字,创造了出版界的奇迹。后去武汉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任第五处处长。担任生活书店编委会主席。1939年,在桂林创刊《国民公论》。创办国际新闻社、文化供应社。1940年奉派去新加坡,帮助陈嘉庚主办《南洋商报》。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新加坡和沈兹九一起创办《新侨日报》、风下出版社,出版《风下周刊》、《新妇女》月刊。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国家出版总署署长,是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奠基人。担任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世界语协会理事长。当选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盟中央委员会代主席,第一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1986年1月16日在北京逝世。著作有《莫斯科印象记》、《印度尼西亚语语法研究》、《五卅事件纪实》、《爱国无罪案听审记》等,近年出版《胡愈之出版文集》、《我的回忆》、《胡愈之文集》(6卷集)等。 [胡愈之]
胡愈之(1896.9-1986.1),原名学愚,笔名胡芋之、化鲁、沙平、伏生、说难等,浙江上虞丰惠镇人。1914年考入商务印书馆为练习生,工作之余读英文夜校,并自学日语、世界语,开始发表著译文章。翌年起,任《东方杂志》编辑。1920年与茅盾、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推进新文学运动。1926年支持创办《新女性》杂志与开明书店。1928年以《东方杂志》驻欧洲特约记者身份流亡法国,入巴黎大学攻读国际法,同时入新闻学校学习。1931年在返国途中访问苏联,回国后著《莫斯科印象记》。1931年后,与邹韬奋一起主持《生活》周刊,推动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应鲁迅之邀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生活书店先后筹办《译文》、《妇女生活》等刊物,主编《世界知识》。1935年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救国会。1936年受中共派遣赴莫斯科,向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汇报情况,回国后担负起营救“七君子”的组织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常委和宣传部长,创办和出版多种刊物,并翻译出版斯诺的《西行漫记》,编辑出版《鲁迅全集》20卷。1938年出任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五处处长,后奉周恩来指派赴桂林,出版《国民公论》,组织国际新闻社,创办文化供应站。1940年遵周恩来意见离香港到新加坡,开辟海外宣传阵地。1948年从南洋回国,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1949年9月出席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年后,历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国家出版总署署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六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代主席等职。(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