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韧之、任之,号楚南。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1878年10月1日生。9岁入私塾,21岁中秀才,23岁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次年应江南乡试中举。在家乡创办川沙小学堂,任义务总理(校长),与其兄黄洪培合办开群女学。先后创办广明小学和浦东中学。1903年6月18日,当局欲以革命党罪名逮捕,亡命日本。次年回国办学。1905年在上海入同盟会。与沈恩孚等发起组织江苏学务总会(后改为江苏省教育会),任常务调查干事。1911年底,在南京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1914年辞职。以申报馆记者身份到皖、赣、浙、鲁、冀五省考察教育状况。1915年去美国考察两个多月,提出沟通职业与教育,提倡职业教育的主张。1917年5月6日,在上海发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翌年底,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及《教育与职业》期刊。1931年春,到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建议申报馆的史量才多做社会工作。被聘为设计委员。于是申报馆创立流通图书馆、补习学校、创刊《申报月刊》、《申报年鉴》,约请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等编绘《中国分省地图》,使申报馆在社会上的形象大为生色。九一八事变以后与史量才等组织壬申俱乐部,商讨救国自救的途径。创刊《救国通讯》,后改名《国讯》。1932年1月28日,上海成立地方维持会(上海地方协会),支援19路军在淞沪抗战。由史量才、杜月笙主持,他任秘书长兼总务主任。1934~1936年间,先后访问浙江、江西、山东、河南、陕西、湖北、四川、绥远等省,宣传团结、生产、国防三大主张。与陶行知一起策划《申报》发表《剿匪与造匪》的三篇时评,主张团结抗战,反对安内攘外的国策。蒋介石大为恼火,逼令黄炎培、陶行知、陈彬龢三人离开申报馆,并暗杀了史量才。八一三抗战后,他任上海抗日救援会主席。认识到"职业教育只有在民族解放、民权平等、民生幸福的社会里,才能实现它的造福人群的理想"。被国民党聘为国防参议会和国民参政会的成员。在调解国共冲突促成团结方面,居中斡旋。皖南事变后,生活书店大部分分支店被查封,他与生活书店合作,创办国讯书店。承办生活书店的全部邮购业务,还用生活书店的纸型印行《革命文豪高尔基》、《远东军事形势》等书,出版进步书刊,并继续出版《国讯》,发表他撰写的《延安归来》等。1945年8月,重庆16家杂志联合发表"拒检联合声明",他全力支持。接着成都、昆明新闻出版界响应,国民党中央常委会被迫作出撤销图书杂志出版物审查制度的决议。1945年12月,与胡厥文等在重庆发起成立民主建国会。1947年国民党当局多方拉拢劝说他参加"国大"。他婉言拒绝。1948年4月,《国讯》被迫停刊,他决定再创刊《展望》,1949年3月又被封。1949年春,他被邀秘密经香港去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当选民建中央常委。1955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著有《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中国教育史要》、《黄炎培教育文选》、《八十年来》、《黄炎培诗集》等。还主编有《川沙县志》。 [黄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