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奋手迹
 
纪念戈公振先生
名称:纪念戈公振先生
原文:纪念戈公振先生为中国新闻界一颗巨星的戈公振先生,第二次由欧洲考察回国,我们正在很殷切地期待他对新闻界学术界有更大的贡献,不料他回国不及一星期,便因病去世,这真是社会的一个大损失,不仅仅是我们在友谊上的私痛而已。戈先生最使我们感念的是他一生百折不回地尽瘁于新闻事业的努力精神。他今年四十六岁,在二十四岁的时候进时报馆服务,便是他的新闻事业的开始。最初任校对,后来升任编辑,再由编辑升任总编辑,创刊图画时报和时报的各种周刊,大受学术界文化界的欢迎。他服务于时报十五年之久,忠诚尽职,未尝稍懈。他一面负起重要的责任,一面对于新闻学作不断地研究,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服务和求知兼程并进,数十年如一日。民国十六年他第一次赴欧美考察新闻事业,兼及政治经济,并受国联邀请,出席这年八月举行的国际新闻专家会议。回国后任申报总管理处设计主任。民国二十二年偕同国联东北调查团赴欧,担任中央通讯社特派记者,后来又受上海日报公会和京、平、津、汉等地报界的委托,出席西班牙京城举行的国际新闻专家会议。在游历海外三年间,曾先后再往法、德、意、奥、捷克、苏联各国考察新闻事业,在苏联的时间较久,考察也特别详细。他在国内服务于新闻界的时候,不但对新闻学勤于研究,而且就其研究所得,于工作余暇著述以惠学者,尤脍炙人口约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撮要》等书,出国考察以后,尤注意于各国政治经济及社会实况,搜集材料,不遗余力,著作散见于杂志报章者更多。他在弥留时,还对在旁友好谆谆叮嘱,要叫他的侄子宝权把《中国报学史》重新写成白话,增益材料,力求浅显,使成更普遍的读物,把他自己辛勤所得,贻惠后进。他对于新闻学教育的热诚,可以概见。关于苏联考察记,已十成八九,也叫他的侄子宝权完成,以饷国人。他于十月十五日由海外归来,在上海登岸的时候,还指着他所随带着的一个大皮包,说那里面是他在国外所搜得的尤其重要的材料,他原打算回国后,将他近数年在国外考察研究所得的结果,著述以供国人参考,现在竟成泡影,真可为中国的学术界文化界痛惜。至于戈先生的待人接物。诚挚和蔼。持躬处世,高尚纯洁。那是凡与戈先生做朋友的没有不深深地感觉到而永远不能忘却的。他不但在新闻事业上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人至深,就是他生平那样勤勤恳恳地虚怀若谷地做人态度,也很足以做后进的模楷。我们想到戈先生丰富的经验,渊邃的学识,纯洁的品性,已使我们对于他的不幸去世,感到无限的伤感,但我们想到国难的日迫,各方共同努力于拯救危亡的急切需要,如今竟失去一位斗士如戈先生,更不禁感到无限的悲痛。当戈先生临终的时候,曾对在旁的友好说起这几句话:"在俄国有许多朋友劝我不必就回来……国势垂危至此,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回来参加抵抗侵略者的工作……"他说这几句话的时候,虽在极端疲乏之中,眼睛突然睁得特别的大,语音也特别的激昂,但因为太疲乏了,终至力竭声嘶,沈沈地昏去。我们觉得戈先生对于人生看得很透,对于生死原早已置之度外,但眼看着中国当前的危难,他满腔热诚跑回来要参加为民族解放斗争的工作,竟那样赍志以没,这却是他所觉得无限遗憾的事情。他早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态度,在他临死的那一天,很显然地可以看得出。他很坦然地对在旁的友好说: "死我不怕。有件事要拜托你们……我看已不行,请问问医生,如认为已无救,请他就替我打安眠针,让我即刻睡去。把身体送给医院解剖,供医学研究……"当时住院的医生虽表示敬佩他的意思,但以为未到最后一刹那的时候,还是应该尽力救他的生命。在戈先生逝世后,受他遗嘱的家属和友好就照他的意思办。在他临危的时候,他还从被单里缓缓伸出颤抖的左手,和围在榻旁的好友一一握手告别,最后并和服侍他的女看护握手告别。他是怎样地视死如归!怎样地旷达镇定!我们所敬重的戈先生终于撒手而去了!我们于哀悼之余,应怎样的纪念他呢?这却要靠他的朋友们群策群力地来想个办法,并群策群力地把这办法实现出来。
时间 :1935年10月
注释:1935年夏,韬奋电邀当时在莫斯科的戈公振回国,再次合作筹备《生活日报》。不料戈10月15日抵上海,不及一周, 即因病逝世。韬奋悲痛之极,著文纪念。此文刊在戈公振先生讣告上,用的是"戈公振先生治丧处全体同人谨启"的名义。
上一篇: 《小言论》第一集《预告读者的几句话》
下一篇: 《中国与中国人》导言
返回索引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5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