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事件
 
 
 
《新生》事件简介

《新生》事件是指1935年上海《新生》周刊发表艾寒松化名“易水”所写《闲话皇帝》一文,由于其中一段文字涉及日本天皇有“不敬之辞”,而引起的中日外交纠纷、国内当局对《新生》相关人员的惩处事件。

1934年2月10日,杜重远在上海创办《新生》周刊。1935年5月4日,《新生》周刊第2卷第15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艾寒松化名“易水”所写),其中有一段涉及天皇的文字:

……日本的天皇,是一个生物学家,对于做皇帝,因为世袭的关系,他不得不做,一切的事,虽也奉天皇之名义而行,其实早就做不得主。接见外宾的时候,用得着天皇,阅兵的时候,用得着天皇,举行什么大典的时候,用得着天皇;此外天皇便被人民所忘记了,日本的军部、资产阶级,是日本的正真统治者……

此文刊后的第二天,上海的日文报纸马上做出反应,称《新生》侮辱了天皇,在上海的日本浪人和日侨马上上街游行,表示不满。紧接着,日本驻上海领事向国民政府和上海市政府提出抗议,要求他们向日本谢罪,严惩有关责任人,停止一切形式的反日宣传。在日本国内,更是一片甚嚣尘上的“惩戒支那”的声音。迫于局势压力,国民政府开庭审判,查封《新生》,逮捕并判处杜重远一年零两个月徒刑。

杜重远被判入狱的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各界人士义愤填膺,成立了“《新生》事件后援会”。一时间,出现“《新生》周刊话皇帝,满街争说杜重远”的情形,全国民众抗日救亡怒潮进一步掀起。

当时,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理事长穆藕初致函市商会,认为《新生》周刊一案的判决“违法”和“不合人情”,希望主持公道并“明示纠正办法”;上海律师公会呈文谴责法院“曲解法律”、“蔑视人权”;一些进步团体则散发《告全国民众书》,强烈要求“立即释放抗日爱国人士杜重远”;上海的《申报》《大公报》《立报》等都利用自身影响,对“《新生》事件”进行广泛报道,国内各报刊竞相转载。而且,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地的华侨也纷纷向国民党政府表示抗议。

还值得一提,在7月26日,上海日文报纸《每日新闻》曾发表日本评论家室伏高信在沪的谈话,其中认为日方对《闲话皇帝》的反应是小题大做,“若以此类琐事一一压迫中国,则中日关系的调整永无希望。欲调整中日关系,应将驻华日本武官撤出中国全境,同时减少关东军兵力十分之一。”这使侵华日军大为不满,于是《每日新闻》受到日本驻沪领事馆的处分,被停刊三天。

杜重远被监禁在江苏第二监狱(设于上海,俗称漕河泾监狱,在今习勤路东、康健路北),正好主管监狱的蔡劲军是他的旧友,所以他在这里可随时会见来访者。杜重远把牢房作为新战场,当东北军人士前来探视时,他努力劝导其积极抗日,并通过高崇民向张学良呈《建议书》,呼吁“应该对内联合各抗日力量,举起抗日的旗帜打回老家去”。不久,张学良赴南京开会,抽空到上海与身陷囹圄的杜重远见面,双方共同分析了形势。

中共地下党组织为营救杜重远,发动群众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律师吴凯声则借助国内外的声势,与法庭反复争辩,终于使杜重远在次年春得以交保就医,被移至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虹桥疗养院软禁。隔了数月,张学良因事来申城,他独自驾车到虹桥疗养院把杜重远接到偏僻处,两人密谈了促蒋抗日等问题。此后,杨虎城也借治牙病的机会来沪,专门到虹桥疗养院与杜重远促膝畅谈,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1936年9月,杜重远获释,他摆脱特务的监视,毅然前往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晤谈,积极推动“西安事变”的发生,为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杜重远与《新生周刊》

杜重远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和实业家。他出生于吉林省怀德县的农民家庭,早年留学日本,回国时在沈阳创建肇新窑业公司,曾任奉天省(今辽宁省)总商会副会长。“九一八”事变后,他在北平参加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执行委员兼任宣传部副部长,他为开展宣传跑遍了华北各地和大江南北。在上海,他结识邹韬奋、夏衍、胡愈之等,成为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的撰稿人;还主持中华国货产销合作协会,提倡“国货工业,作经济上的实际抗日”。

1933年,由邹韬奋一手创办起来的《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政府查封,韬奋被迫流亡欧洲,眼看这个事业顷刻间化为乌有,杜重远感到非常惋惜,在胡愈之先生的建议下,几经思量,他认为,“不能让十几万读者没有精神粮食”,于是决定接过韬奋手中的旗帜,将《生活》周刊继续办下去。他创办了一个新的周刊,名为《新生》。所谓“新生”,有两个意思,一为《生活》周刊的新生之意,一为“愿与读者诸君,共同努力,以求实现中华民族之新生”。

《新生》周刊于1934年2月10日问世,社址设于上海圆明园路,其发行人、主编为杜重远,实际由艾寒松负责编辑、徐伯昕负责发行。杜重远在《新生》周刊的《发刊词》中写道:“在现在必须使大多数民众,对于中国民族的地位,帝国主义的侵略,有深刻的了解;对于民族自身的任务与前途,有切实的认识,方能鼓起民族的勇气和决心。这样便是记者和友人创办本刊的动机。”

《新生》周刊系16开本,每期均以时事图片做封面。作为一份综合性政治时事刊物,它的立场极为鲜明,积极呼吁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对外妥协、对内专制的政策,谴责腐败,要求民主;编排形式十分活泼,开辟有“专论”、“时事问题讲话”、“国际问题讲话”、“国内通信”、“国外通信”、“人物传记”、“青年园地”、“街头讲话”、“读者信箱”等20多个栏目。在此发表文章的有邹韬奋、胡愈之、毕云程、柳湜、李平心、章乃器、曹聚仁、陶行知、萧乾、周建人等。

《新生》周刊保持了《生活》周刊的战斗性,如《生活》周刊有个“小言论”栏目,笔触犀利,被视作该刊的“灵魂”,由邹韬奋亲自撰写;而《新生》周刊也有个“老实话”栏目,切中肯綮,被视作该刊的“脊椎”,由杜重远亲自撰写,所推出的时评一脉相承,都为民众的疾苦鼓与呼,维护正义,抨击黑暗。而且,编辑部的主要成员基本上是《生活》周刊的原班人马,如主持编辑工作的艾寒松就是邹韬奋于1929年从复旦大学聘来的高材生,为提高杂志的社会影响发挥了很大作用。因而,邹韬奋曾赞叹“《新生》确为《生活》后身”,并在他的遗著《患难余生记》中进一步指出:“这好像我手上撑着的火炬被迫放下,同时即有一位好友不畏环境艰苦而抢前一步,重新把这火炬撑着,继续在黑暗中燃烧着向前迈进。”

正因如此,《新生》周刊受到各阶层读者的欢迎,每期销量最高时达到了10万余册。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5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