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家世
 
沈粹缜

沈粹缜(1901—1997),出生于苏州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养。她的祖父是位穷秀才。父亲沈右衡从小在一家古董店当学徒,专学古玩鉴别。沈粹缜排行第二,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她读过四年私塾,十岁就过继给终身未婚的大姑母沈立当干女儿,并随她到了北京,在京师蒙养院念了三年书,即进入专门传授刺绣工艺的学校学习。后因军阀战乱,她又随姑母回到了苏州。

沈粹缜的二姑母沈寿是一位杰出的刺绣艺术家。1914年,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和沈寿一起创办了南通女红传习所,沈粹缜则进入女红传习所继续深造。

沈粹缜深受两位姑母的影响,从小就酷爱刺绣。她天资聪颖,心灵手巧,对艺术的悟性高,经过多年的正规训练,很快入门,较好地掌握了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的绘图与绣工技法。由于得到了素有“神针”之称的艺术大师沈寿的嫡传,她在刺绣工艺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张謇书写唐代诗人的一首七言诗:“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写三行,醒后欲书书不得。”他的书法饱满圆润,酣畅淋漓,被沈粹缜创作成了一幅精美的书法刺绣佳作,至今悬挂在韬奋故居会客室的墙上。

沈粹缜在女红传习所毕业以后,就留所当了助教。1921年,由杨卫玉任校长的苏州女子职业学校到南通指名要年仅21岁的沈粹缜到该校任美术科主任。她欣然应聘,再次回到了苏州。

1926年元旦,韬奋和沈粹缜喜结良缘,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小家庭。他们在上海南京路永安公司(现华联商厦)楼上的大东酒家正式举行了婚礼。结婚以后,沈粹缜热爱体贴丈夫,精心抚养子女,在韬奋的影响下,接受社会进步思想,支持韬奋从事进步出版事业和革命斗争。在共同声援营救“七君子”的斗争中,他与宋庆龄同志相识,成为了挚友,建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真诚友谊。

韬奋逝世后,沈粹缜始终记住韬奋先生的嘱咐,接受邓颖超等同志的教诲和帮助,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和人民解放事业,参加人民救国会、上海妇女联谊会等团体的革命活动。

1949年,中国人民革命胜利后,她参加了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同年6月至10月,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1951年后,先后担任上海妇女联合会福利部部长、上海妇女联合会副主任。1961年6月入党,她还是第二届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妇女联合执行委员。 全国解放后,应宋庆龄邀请,于1949年11月担任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此后,又相继担任中国福利会秘书长、顾问,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等职务。

返回邹氏家世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5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