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人物
 
潘汉年

潘汉年(1906—1977) 江苏宜兴人, 先后入宜兴县立第三高等小学 、和桥彭城中学和武进县延陵公学读书。1922年到宜兴县城励进社小任教。1923年一些诗作和论文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和《时事新报》上发表,在文化界初露锋芒。1924年前往上海,进入中华书局。次年5月 参加了“五卅”反帝运动,并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开始以后,1927年2月,他奔赴武汉,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机关报《国民军日报》总编辑,兼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

1931年 4月 潘汉年到中央特科工作,担任特科二科科长,随后又成为中央特科委员会的领导成员之一。在周恩来等的领导下,他在保卫驻上海的党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组织护送党中央主要领导人转移到苏区,联络国内国际知名人士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10月中旬 参加长征,被编入中央直属团,担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兼地方工作部长。1936年5月,在香港广泛接触救国会在港成员陶行知、邹韬奋、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旧情报系统人员梅龚彬、胡鄂公、钱铁如以及友好柯麟、叶挺等。并说服在香港的邹韬奋、陶行知,由胡愈之起草告全国同胞这样的文件,后来由邹韬奋去上海,要沈钧儒、章乃器签名,即有名的章乃器、沈钧儒、陶行知、邹韬奋四人的《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一文。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潘汉年担任驻上海办事处主任,为宣传和贯彻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组织上海抗日救亡运动,做了大量工作。上海沦陷,他在安排许多知名人士安全离沪后,于12月25日,乘船离开上海去香港。

1938年和廖承志一起任八路军驻香港的代表,并负着南方各省的工作。 8月 去延安,参加延安新闻文化界的统一战线活动。在延安期间,潘汉年与香港名门之女董惠相识、相爱,成为“患难相逢共相倚”的革命伴侣。

1939年奉命到港、沪领导建立新的情报机关,开展对敌隐蔽斗争,次年秋,他在上海建立秘密电台,并采用了一些特殊方法为党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情报。

1943年他开辟了两条由上海通向解放区的秘密交通线,保证了上海和抗日根据地之间人员和物资的安全输送。这年秋,种种迹象表明日军有“扫荡”淮南根据地的可能,潘汉年通过汪伪特工李士群试探情况,却被李诱骗到南京与汪精卫见面。事后又因种种原因未向党中央汇报,以致酿成1955年的冤案。

1949年5月27日 上海解放。潘汉年随军进驻上海,至此955年春,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书记等职。在这近六年的时间里,潘汉年怀着对党对人民的一片丹心,积极协助陈毅市长,领导上海人民,在战胜美蒋封锁,恢复生产,改造旧上海,镇压反革命,开展对民族资产阶级统一战线工作,进行“三反”、“五反”等重大任务中,坚持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广泛团结群众,从而较稳妥地解决了解放初期许多错综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为把上海这个“冒险家的乐园”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新城市而呕心沥血,勋劳卓著。

1955年3月 潘汉年赴京参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4月3日 因所谓“内奸”问题,潘汉年在他下榻的北京饭店突然被捕。经过长达8年的审理,以“内奸”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但不久即被假释,与董惠一起被安置在北京团和农场。“文革”初期,潘汉年被重新收监,关押在北京秦城监狱。 1972年潘汉年被永远开除出党,改判无期徒刑。

1975年5月 潘汉年和董惠被送到湖南省公安厅米江茶场劳动改造。

1977年4月14日 潘汉年含冤病逝,终年71岁。 潘汉年蒙罹如此重大的冤枉,但始终对平反昭雪抱有希望,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堪叹莫须有,一脉贯古今,沉冤二十载,何日见清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对潘汉年一案进行了全面复查。

1982年 8月23日 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使潘汉年27年的沉冤得到平反昭雪

返回相关人物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5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