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奋手迹
 
关于苏联访问团
名称:关于苏联访问团
原文:关于“苏联访问团“这件事,最近我们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都表示热烈赞成,有的表示愿意参加,有的询问详情,甚至有的问到行期!该团计划书的缘起,劈头就说:“大家明知这个计划的实行,有许多困难,然而赞成这一提案的人仍然非常踊跃,这是说明今天中国所需要与苏联的亲密联系,是非常急切。"这一段话,不但反映重庆文化界七月廿六日的座谈会上通过该计划时的情景,也足以反映该计划发表后一般社会人士热烈赞成的情景。徐先生的这封信也是赞成筹组苏联访问团的。不过他却提出了一个实际的问题“三五十万的经费从何而来呢?当这个计划书起草的时候,也许把往苏联的旅行和往其他国家的旅行作同样的看法,所以把旅费估计得相当的高,觉得三五十人就须三五十万的经费。其实依记者五年前亲往苏联视察所得的经验,以为经费是可以不成问题的。诚然,个人往苏联旅行,所需的费用和往其他国家旅行没有什么差异,但是团体的视察,得到苏联的同意之后。在苏联是可以得到许多方便,不必用多少钱的。记者五年前在英国伦敦求学的时候,在一个暑假打算往苏联看看,因为由伦敦乘轮经北海往列宁格拉,只须五天海程,非常便当,但是个人往苏联旅行,每天至少须用美金五元,而且须先交给设在伦敦的苏联旅行社,来往路费尚不在内,我再三打算盘,至多只能作十天左右的勾留,但游苏心切。十天也好,硬着头皮实行,不料在赴苏的船上遇着美国全国学生同盟所领导的旅行团,约二百人,他们处处得到特别优待,尤其是该同盟的会员二三十人,到苏后得到种种免费的优待,到各处旅行的车费船费、旅馆费等等,都得免费优待。我因为在船上和该同盟的几个青年领袖很讲得来,萍水相逢,竟成莫逆,被邀请临时加入该团休,也享到团体的利益,在苏勾留竟达二三个月之久。费用反比原来准备者少(详见拙著《萍踪寄语》第三集)!我因此相信,苏联访问团如果组织得成,当然是以团体的方式赴苏视察,然须得到苏联的同意(他们极同情中国的抗战,一定是表示欢迎的),在苏联境内一定可以得到许多便利,三五十万的经费是可以无须的,至少是可以大大地减少。关于该团的旅费一层,依记者上述的经验,觉得无须多所顾虑,不过苏联访问团的任务既重在以国民的力量促进两国邦交,关于宣传材料的准备经费,却不可不有相当充分的筹措。例如带往苏联的种种印刷品。须印得相当精美(内容当然更须充实丰富),除文字外,更须清楚写真的相片、电影片等等,这方面的经费是必须考虑到的,但是这种经费也许可以设法与有关系的机关商量合作(如电影制片厂之类),有一部分也可由政府酌予相当的补助,不是没有办法克服困难的。关于人选方面,的确是一个值得充分研究的问题,因为这不是“留学”或一般的视察,而是负有促进两国邦交的重要任务,即关于视察方面。也宜于事前对苏联各重要部门已有基本的研究与认识,然后易有切实的收获。该计划书对于这方面曾提出几个组织上的原则,即该团应具有民间性、文化性、全国性、代表性。该团为国民外交的团休,除当然应得到政府充分的指导与支持外,为达到国民外交的任务起见,须确定该团为民间性。其次,先从文化领域的联系着手,以促进进一步联系的张本,较易于实现。再次,该团必须是全国文化界的总汇,否则没有雄厚的影响力;全国文化界主要人物,应尽可能参加。最后,该团远赴异国,考察任务巨大,故每一个团员必须是在文化界有历史有权威之人士,在各该文化事业部门中,确为有力的代表人物(详见该计划书中的说明)。但是,上述的原则是否恰当?用什么方法可以于人选中实现上述的原则?这都是要集思广益,征求各方面的意见来作最后的决定。文化界以外的人是否也可以参加,这也是可以研究的一个问题,该团尚未开始正式筹备,此时尚无可知。我们看到文化界以外的人,也有不少想去的,很希望这个问题有适当的解决办法,以满足他们的期望。韬
时间 :1940年9月7日
注释:这是韬奋答复读者徐建生先生的信箱文字,原拟登于《全民抗战》第132期,送审时被扣。审查官本已通过并盖了审讫章,后又批 "此稿审讫章应作废"。
上一篇: 为各地生活书店惨遭摧残致国民参政会主席团的辞职电文
下一篇: 《怎样使侨胞满意?》编者附言
返回索引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5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