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1945年
6月
1月6日-1月17日

渝桂区联席会议举行多次会议,沈钧儒主持,讨论了总经理交议的为吸收外资,可否将合作社组织解散,另创新组织以适应实际案,经多次会议讨论后提出如下建议:合作社组织仍保留,不解散。为吸收外资,可在上海另组新生企业公司。请张锡荣回上海向总经理报告。

1月—3月成立内地区管理委员及内地区管理处,统一管理内地的业务。经投票选举,沈钧儒、诸度凝、薛迪畅、张锡荣、方学武五人为委员、仲秋元为后补委员。内地区管委会沈钧儒为主席,诸祖荣为管理处主任,方学武为总务。内地区管委会,举行五次会议,对内地区书店的工作、对桂区工作的善后、对人员的分散安置、对合作机构(如国讯书店、三户图书社、印刷厂、大华印刷厂等)业务处理,一一作出了安排。在第六次会议上,还通过了《内地区管委会章则草案》,先予试行。抗战胜利后,内地区管理处撤消。

6月
2月22日

重庆文化界发表《文化界对时局宣言》,要求国民党政府召开临时紧急会议,商讨战时政治纲领,组织战时全国一致的政府,并提出废除一切限制人民集会、结社、言论、出版、演出等自由活动法令,停止特务活动,释放政治犯和爱国青年,惩治贪污等六项具体意见。宣言为郭沫若起草,签名的有沈钧儒、柳亚子、陶行知、马寅初、茅盾、巴金、胡风、翦伯赞、顾颉刚、周谷城等知名人士312人。重庆新出版界有20人签名,生活、读书、新知三店在宣言上签名的有黄洛峰、薛迪畅、沈静芷、方学武、仲秋元等。

6月
5月

在三店负责人联席会议上,黄洛峰传达了中共南方局的建议,大意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胜利后的新中国,进步的出版发行事业必将有大的发展。为了集中力量迎接这个新局面,三店应当联合起来。三店负责人讨论了这个建议后,一致赞成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并商定了工作部署:(一)委托邵公文起草联合后新机构的各项章程制度草案。(二)公推仲秋元负责成立联合生产部,三店新收书稿一律交该部出版,重版书仍由三店自印。为此,仲秋元不再兼任联营书店经理。(三)三个门市部仍分别经营,但业务活动(如刊登广告,举办廉价等)以联合一致的方式进行。

联合生产部以人民出版社名义出版了一套“人民丛刊”,先后出版了《毛泽东印象》、《新社会新教师》、《光荣归于民主》、《反对内战》等书。

6月
6月14日

三店联合新出版业29家,起草了《出版业紧急呼吁》,要求政府供应平价纸张,平抑印刷价,恢复印刷品邮寄办法,设立出版低息贷款等。此文,先在《文化周报》发表,后在6月14日的《新华日报》发表。《中央日报》、《大公报》拒登。改为用29家出版社名义登广告的形式,在7月12日的《大公报》广告栏发表,题目改为:《出版业为文化危机向国民参政会的呼吁》。

6月18日为纪念高尔基逝世10周年,生活书店、上海杂志公司、开明书店等七家书店在报纸上刊登半版广告。选出高尔基著作《我的大学》等10余种,七折发售三天。

6月
7月2日

受物价影响,出版成本猛涨,民营出版业除受审查制度压迫外,经济上也陷入困境。据新出版业联合总处统计:排字费较战前涨2000倍,印刷费涨3000倍,纸型费涨5000倍,装订费涨3000倍,纸价涨3000倍,而书籍定价只涨七八百倍,《新华日报》为支持民营出版事业,自7月2日起,连续发表六篇长篇报道及专题文章,介绍出版业困境,向政府和社会呼吁。

7月24日韬奋先生逝世一周年,《新华日报》发表社论,追念邹韬奋和杜重远二先生,抨击国民党当局。同时出版一纪念特刊,发表文章。25日,文化界及民主人士200余人集会纪念两先生,沈钧儒主持会议号召团结、抗日、民主、自由。

同月为祝贺茅盾50寿辰,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开明书店、良友图书公司、文化生活出版社、作家书屋、群益出版社、建国书店、文光书店、北门书屋、自强出版社12家在各报刊登广告,将茅盾的著、译作品47种,按七折发售三天。共同向茅盾文艺奖捐资5万元。

6月
8月15日

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获得胜利。根据党的指示,为了集中力量迎接新的战斗任务,在重庆的生活、读书、新知三店领导商定,三店总店立即返回上海恢复出版业务,占领出版阵地。发行工作则实行合并,重庆分店定名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其他各地则用兄弟图书公司、光华书店、新中国书局等店名开业。会议决定向在上海的徐伯昕同志作了报告,取得了同意。

6月
9月20日

曾任本店编委、监委的廖庶谦同事,由贵阳赴湖南途中因车祸遇难。重庆三联同人,发起募捐,接济廖先生家属。

6月
10月10日

日本投降后,徐伯昕立即率领留在上海的生活书店同事,积极筹备复业,但因经济拮据,找不到合适的店面房子。后得上海地下党之助借给黄金100两,租得吕班路(今重庆南路)6号,于本日复业。

10月13日《民主》周刊在上海出版,由郑振铎主编。以民主周刊社的名义出版。该刊以“阐扬民主思潮,促进国内和平,评析重要时事,介绍最新学术”为宗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所发动的反革命内战,主张实现政治民主。编委有:马叙伦、许广平、郑森禹、罗稷南、蒋天佐等,发行人为王丰年。《民主》每期发行约1万份,为当时上海印数最多的刊物。《民主》出版后,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刁难,经常被没收。到1946年10月31日,出至第二卷第34期,终因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而停刊。

10月22日重庆三店领导人秉承党的指示精神,安排重庆三店的合并工作,在三店内部公布了经过三店总处领导批准的《生、读、新为合组重庆三联分店告同人书》。《告同人书》指出,为适应新的形势,开辟新的阵地,三店必须联合起来,在团结、前进、新生、发展的道路上,争取新的胜利。《告同人书》公布了合并后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名单,宣布仲秋元为经理,刘逊夫为副经理。11月20日,合并工作完成,正式登报公告。从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名字与广大读者见面。

10月上海加速出版工作,以韬奋出版社名义重印韬奋旧作,付排《抗战以来》和《患难余生记》等和其他图书。

10月恢复编辑部,胡绳、史枚负责。

6月
12月

自复业之日起至年底,在上海建立多处一、二、三线机构:

1.华夏书店任命韩近庸、许觉民为正副经理,出版毛泽东著作和解放区出版的书。该社曾用拂晓社、丘引社、燕赵社等名义出书,1947年底被封。

2.建立骆驼书店,先后派王仿子、赵均任经理,出版欧洲古典文学名著。

3.建立致用书店,孙明心任经理,出版实用技术图书。

4.峨嵋出版社由重庆迁沪,任命方学武为经理,出版翦伯赞的《中国史纲》等学术著作。

5.建立新生图书公司,许觉民任经理,专营邮购业务。

12月三店联合派出张朝同、吴复之、许季良等去北平设立三联书店,取名朝华书店,派曹健飞、吴仲等去广州开设兄弟图书公司,马仲扬等去武汉开设联营书店,邓昌明去长沙开设兄弟书店。

1946年
6月
4月

《读书与出版》月刊复刊,胡绳、史枚编辑。

6月
7月7日

在上海召开了生活书店的理事会、人事委员会、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出席联席会议的理事有沈钧儒、徐伯昕、金仲华、沈志远、王泰雷、胡绳、王志莘(未到)。人事委员有诸度凝、薛迪畅、张锡荣、胡耐秋、张又新(未到),监察委员陈其襄。沈粹缜、史枚、许觉民列席了会议。会议内容有:汇报2月18日举行的谈话会(到会12人),商讨书店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和今后的方针;徐伯昕扼要地报告了书店8年来的经历和办理清算资产的过程,并建议将全部资产估计为5万元捐作创立韬奋图书馆基金;陈其襄报告了清算财产的经过;胡耐秋报告了筹建韬奋图书馆的经过,准备了募捐缘起,征求签名,并拟向南洋募集文化事业基金;还讨论了扩大招股为股份有限公司等问题。会后,向全体社员印发了征求意见信,各地社员陆续回信,表示同意。

7月派张明西、王仿子到香港建立发行基地,开拓海外发行。

本年徐伯昕为加强对出版界的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和争取中间同业和中小出版社,组织了上海杂志界联谊会、上海新出版业联谊会,推动杂志界联谊会联合组成杂志发行机构。徐伯昕参加上海市书业公会活动,当选为常务理事,为新出版业中的一些小出版社争取分配廉价的进口白报纸份额。

1947年
6月
3月

形势恶化,中共代表撤离,内战爆发,徐伯昕、胡绳和总处部分人员先后到达香港,在香港成立编辑部。7月,恢复总处工作。

6月
6月1日

重庆三联书店经理仲秋元被捕,羁押在渣滓洞,书店其他同事不顾严重的白色恐怖和个人安危,坚持营业。仲秋元至1949年3月经民主同盟的营救获释。

同月三店续派邵公文、吴毅潮、何步云、孙家林、朱晓光等由上海赴胶东解放区设立光华书店。之后邵公文等又从胶东北上,在大连、安东(今丹东)、佳木斯、哈尔滨、齐齐哈尔、沈阳等大中城市设立光华书店分店,成立编辑出版部出版期刊,排印《资本论》和《鲁迅全集》,出版大量其他新书。

同月派王泰雷等建立木船海运线运送纸型和大量图书,捎带为解放区运送物资。6月20日,香港分店复业,张明西任经理。

6月
12月

徐伯昕由香港返回上海,结束上海吕班路门市部,顶出房屋归还地下党借款。在福州路旧址四楼设立办事处办理未了事宜。办事处陈列极少数香港寄来的新书刊,便利来洽事的读者购买。

同月上海建立士林书店,经理邱正衡,出版介绍时事知识性图书。

同月为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培养人才,在香港创办持恒函授学校,徐伯昕为校务委员会主席,孙起孟为校长,导师有沈志远、胡绳、张铁生、邵荃麟、狄超白等。

1948年
6月
3月

香港生活书店出版发行《大众文艺丛刊》。这是由冯乃超、邵荃麟、胡绳、周而复等编辑的,是一本对当时文艺运动具有指导性和介绍解放区文艺作品的杂志,每两月出版1期,共出版六期,因编委离港停刊。

6月
4月

《店务通讯》在港复刊,共出了三期,成立三联书店后停刊。

6月
6月

周恩来自西柏坡致电香港工委章汉夫转告三联书店,将部分工作人员及编辑主力逐渐转移到解放区。并对三联书店的任务作了指示。

夏派毕青、欧建新、倪子明等到石家庄、开封等地开设新中国书局。

6月
8月

薛迪畅、陈正达在上海被捕。至本年底蒋介石搞假和谈时,经同业营救保释。

6月
9月

上海办事处结束,部分同事去解放区,部分同事留上海坚持斗争,秘密排印图书,做调查研究工作,迎接上海的解放。

6月
10月18日

在香港工委领导下,生活、读书、新知三店完成彻底合并工作。正式组成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三联书店。18日,举行三店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临时管理委员15人,黄洛峰为三联临时管理委员会主席,徐伯昕为三联总管理处总经理,沈静芷为副总经理,万国钧、薛迪畅为协理。10月26日,举行三联成立大会,宣布三联书店成立。

 
25 6/7 上一页 下一页 转到第 Go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5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