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
 
1933年
6月
3月

《生活》周刊发表读者批判胡适为帝国主义辩护的来信。5、6月间又连续刊载读者来信和韬奋的复信,再次批驳胡适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张目”、为国民党开脱罪行的反动论调,指出胡适已堕落为帝国主义的代言人。

6月
5月

韬奋翻译的《革命文豪高尔基》由生活书店出版。这本20万字的书,是韬奋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挤时间翻译的。鲁迅亲自写信给韬奋,把珍藏的高尔基画集送到《生活》周刊社,供韬奋选用制版作插图,并将作者姓名译成中文。

6月
7月1日

《文学》月刊创刊。《文学》为一大型文学杂志。由傅东华、郑振铎主编。编委有郁达夫、茅盾、洪深、胡愈之、陈望道、徐调孚、傅东华、叶圣陶、郑振铎。特约撰稿人有鲁迅、巴金、老舍、田汉、周建人、张天翼、丁玲等。它团结与凝聚着众多的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建立起一个文化阵地。

7月《时事问题丛刊》开始出版。胡愈之主编。该丛刊着力分析国际形势,研究中国问题,征集近代史料,以帮助读者提高时事常识,每册几万字,不定期地出版。

7月8日生活出版合作社举行第一次社员大会。

生活书店的内部组织是生活出版合作社。会上通过由胡愈之起草的合作社章程。其中有三条原则规定——经营集体化、管理民主化、盈利归全体。合作社设理事会、人事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会上选举邹韬奋、徐伯昕、王志莘、杜重远、毕云程为理事,互选邹韬奋为理事会主席,毕云程为常务理事,徐伯昕为经理;选举孙明心、陈锡麟、孙梦旦等为人事委员会委员;选举艾寒松、严长衍为监事。

同月蒋介石通过黄炎培要韬奋扭转《生活》周刊立场。为了避免在政治上牵累职教社,双方正式签订脱离隶属关系契约,但规定《生活》周刊社以后在年终盈余内提20%作公益金给职教社。

7月14日韬奋被迫出国流亡。韬奋因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忌恨。6月间,该同盟负责人之一杨杏佛被特务暗杀,韬奋也名列“黑名单”。友好们劝其暂避锋芒,安排韬奋于7月14日离沪乘轮前往欧洲等地考察。生活书店交由徐伯昕负责,《生活》周刊编务委托胡愈之、艾寒松负责。

6月
8月

生活书店向国民政府实业部注册,取得设字第8760号营业许可证。额定资金国币5万元,徐伯昕为法人代表(1937年2月申报增资为10万元)。

6月
12月

生活书店由陶尔斐斯路(今兴业路)迁至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桃源坊。业务有进展,分设编辑部、经理部、出版部、营业部、财务部等部门。 12月16日《生活》周刊社被国民党反动派查禁。

这是早有预料和作了准备的。韬奋出国时料定反动派要有动作,商定刊物的人民立场不变,一日不封门,一日出下去。11月,以陈铭枢为首的国民党抗日派在福建成立人民政府,号召抗日反蒋,胡愈之为《生活》周刊写了《让民众起来吧》一文,国民党上海市党部认为《生活》周刊同情和响应福建人民政府,以“言论反动、思想过激、毁谤党国”的罪名,通令查禁。胡愈之在最后一期(第八卷第50期)发表了《最后的几句话》,指出:“统治者的利剑可以断绝民众文字上的联系,而不能断绝精神意识上的联系。人类全部历史记载着,民众利益永远战胜一切。一切对于民众呻吟呼喊的压抑都是徒劳的。”最后一期还刊出韬奋预先写好留下的《与读者诸君告别》一文,文中重申“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不为不义屈”的决心,并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严正地申明了刊物的正义立场。

1934年
6月
2月10日

《新生》周刊创刊以接替《生活》周刊,是运用杜重远的社会关系得以登记创办的。杜重远具名主编,实际工作仍是《生活》周刊的班子,由胡愈之主持,艾寒松具体负责。在发行工作上,同出版了8年的《生活》周刊老读者接上茬口,刊物的销路不减。 2月《生活教育》半月刊自第三卷第1期起,交生活书店出版。《生活教育》为陶行知主持的国难教育社刊物,由白桃(戴伯韬)主编。

6月
4月

《译文》月刊创刊。在鲁迅、茅盾、黎烈文等人支持下,由黄源编辑。从事介绍外国进步文学作品的专门刊物。

6月
9月

《世界知识》半月刊创刊。胡愈之主持,由毕云程出面主编。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刊物。继毕云程之后,先后担任主编的还有张仲实、金仲华、钱俊瑞、钱亦石等人。拥有一大批特约撰稿人,多为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的专家学者。

9月《太白》半月刊创刊。主编陈望道。编委有郑振铎、黎烈文等(碍于当时环境,鲁迅不公开列名)。它是一种语言艺术杂志。内容包括短论、速写、漫谈、小品、读书笔记、风俗志、杂考、歌谣、文选和漫画、木刻等。特约撰稿有六七十人。

9月《创作文库》开始出书。由傅东华主编。其创刊宗旨为“出版现代名作家之长短篇小说、剧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供青年读者作中国语文范本,供图书馆打定现代文学类书之基础”。

9月1日生活书店由桃源坊迁至福州路384弄4号靠街的一座楼房,辟二楼为门市部、邮购、批发、进货等部门,三楼为编辑部和其他办公室,自行加筑四层楼为栈房和宿舍。

9月生活书店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上海银行、新华银行、江苏省农民银行、浙江兴业银行、聚兴诚银行、大陆银行、富滇新银行、华侨银行等10大银行签约,由其所属设在国内外的500多处分支行,一律免收向生活书店汇款购书的汇费。作为回报,生活书店在上述10大银行开设专用账户,汇款记入账内,按月结算一次。这一举措既便利读者购书,又带动银行汇兑业务,对书店的邮购寄书业务是一大促进。

1935年
6月
2月

张仲实进店协同编辑《世界知识》半月刊。

6月
5月

《读书与出版》月刊创刊。平心、艾寒松主编。出版的宗旨为“造成普遍的读书风气,促进健全的出版事业,以期成为读书界与出版界之间有力的中介”。

6月
6月

发生“新生事件”。

起因于第二卷第22期刊载的易水(艾寒松笔名)所作的《闲话皇帝》一文,内容涉及日本天皇。此文经国民党上海市图书杂志审查机关审查,并无大碍。日本帝国主义以《新生》周刊一贯宣传抗日,为扼制抗日,借此大作文章,要求向天皇“谢罪”,惩办该刊的编者和作者。国民党政府害怕了,对日屈从,封闭《新生》周刊,判主编杜重远一年两个月徒刑入狱。还颁布了“敦睦邦交令”媚日。其结果适得其反,使全国抗日浪潮更加高涨,此即历史上著名的“新生事件”。

6月《世界文库》开始出版。郑振铎主编,每月一厚本。

《世界文库》分外国之部和中国之部两部分,连载世界文学名著和中国珍本古籍。连载完了陆续出单行本。组织有100多人的编委会。编委的团结面广泛,其中有不少人是当时“左联”的革命作家。

6月
7月

《妇女生活》月刊出版。沈兹九主编。

该刊是聚集妇女界进步人士的纽带,妇女开展抗日救国活动的舆论阵地。

6月
8月27日

韬奋回国。轮船到埠,未遑回家,直奔监房探望因“新生事件”入狱的杜重远。 秋新知书店成立,生活书店出资1000元支持。

6月
9月

徐伯昕两年来支撑全局,操劳过度,身患肺病,韬奋立即请其夫人陪同赴莫干山疗养,经理职务安排毕云程代理。

6月
10月10日

《生活知识》半月刊创刊,沙千里、徐步主编。1936年10月10日被国民党当局查禁。

6月
11月

韬奋请张仲实出任生活书店总编辑,聘金仲华为编辑部主任。

11月2日在功德林召开生活出版合作社第一届第五次理事会,王志莘、杜重远、邹韬奋、徐伯昕(严长衍代)、毕云程出席,讨论修正社章。

11月9日在青年会召开第二届社员大会选举理事、人事、监察委员。

11月16日《大众生活》周刊创刊。韬奋回国后,投入救国运动,着手筹办《大众生活》周刊。在民族危机空前的时候,斗争的锋芒指向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内战,主张全国一致对外。创刊不久,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大众生活》给予热烈的声援和支持。

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上海各界救国会相继成立,韬奋均被推选为执行委员。反动当局压制学生运动,文化界救国会发表宣言严厉谴责,并提出八项主张,《大众生活》立即披露。

1936年
6月
2月29日

《大众生活》出至16期被反动派查禁。

6月
3月7日

《永生》周刊创刊,由金仲华主编,用以替代《大众生活》,从《大众生活》被封到《永生》创刊出版,先后相隔不到10天时间,继续为宣传抗日救亡而贡献力量。显示出生活书店的办事效率和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永生》周刊出了17期,1936年6月27日被迫停刊。

就在这个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对韬奋又打又拉,妄图迫使韬奋改变政治立场,为其效劳。先是派刘健群(蓝衣社头头)、张道藩(国民党中宣部长)到上海,通过第三者约韬奋“谈话”,威迫利诱,软硬兼施,韬奋不为所动。接着“上海闻人”杜月笙找韬奋说,“蒋(介石)先生约他往南京当面一谈”,并说愿陪同前往,“安全绝对没有问题”。事出异常,韬奋身为救国会执委,与救国会其他负责人商议,认为不去为妥,韬奋遂予回绝。在这种情况下,韬奋在上海就难以驻足,决定去香港办《生活日报》。对于办报,他早有此意。1932年曾筹得15万元资金,因未获登记而申明退股。此次由生活书店在自有资金中拨付4万元作为办报经费。

3月毕云程、金仲华随同韬奋前往香港筹办《生活日报》,《世界知识》改由钱俊瑞担任主编。

6月
5月

汉口分店成立,经理严长庆。

6月
6月

《光明》半月刊出版。由洪深、沈起予主编。

6月“青年自学丛书”开始出书。由张仲实主编。每半个月出版一种,是一套深入浅出的有关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和国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读物。

6月7日《生活日报》在香港出版。韬奋任社长兼主笔,毕云程任经理,总编辑金仲华,新闻编辑兼外电翻译恽逸群,副刊编辑柳湜、林默涵,甘蘧园任营业部主任。胡愈之协同韬奋主持社务。

在筹备期间,胡愈之去莫斯科联系党的工作,韬奋去电催回共商办报大计,确定以努力促进团结抗战、积极推广大众文化为目标。

《生活日报》出版后,刘少奇以莫文华笔名写信给韬奋参与讨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韬奋将信在《生活日报星期增刊》上发表,并作了答复。

6月
7月31日

韬奋与沈钧儒、章乃器、陶行知四人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联名发表宣言——《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在报上刊布,并在上海印成小册子,寄给生活书店出版的各种期刊订户。9月18日毛泽东公开复函邹、沈、陶、章,表示同意四先生的主张,愿意合作,共同进行抗日救国的斗争。

《生活日报》的销路达2万余份,为香港一般报纸最高发行量的3倍,但因地处偏隅,受运输条件限制,无法做到及时发行至国内各地。且因经济上遇到困难,只出了55天,从6月7日创刊至8月1日不得已自动停刊。把星期增刊改为《生活日报周刊》继续出版。

6月
8月

韬奋回上海,原拟把《生活日报》移至上海出版,由于登记受阻,无从实现。便将香港的《生活日报周刊》移至上海改出《生活星期刊》,是为《永生》周刊的继续。至1936年12月13日被查禁,共出版28期。

在港办报期间,生活书店还在香港设立了一个安生书店,由毕云程兼经理,随日报停办而收歇。

8月31日反动派气焰十分嚣张,为应付突然发生的情况,生活出版合作社召开第三次社员大会,决定成立生活书店临时管理委员会,选举韬奋、徐伯昕、王志莘、杜重远、张仲实、孙梦旦、陈锡麟、李济安、周积涵、孙明心、张锡荣11人为委员,推张仲实为主席,徐伯昕为经理。这个临时管理委员会是由理事会、人事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联合组成的,在当时紧急环境下,用以代替这三个机构的职权,主持社务和业务。

8月“妇女生活丛书”开始出版。

《中国的一日》出版。茅盾主编,编委有:王统照、沈兹九、金仲华、柳湜、陶行知、章乃器、张仲实、傅东华、钱亦石、韬奋。全书80万字,是一部全面反映旧中国1936年的一日或不限于一日的丑恶与圣洁、光明与黑暗的真实面貌的报告文学集。

8月生活《全国总书目》出版,平心主编。

6月
10月19日

鲁迅病逝。在地下党的策动下,救国会组织了有近万人参加的盛大的送殡仪式。送殡队伍排成长队,灵柩上覆盖沈钧儒写的“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素绸,唱着“呵,导师,呵,同志,你活在我们心中……”的悲壮挽歌,游行过市。这一葬礼,实际上形成为一次团结进步、人民要民主、向国民党反动派作公开斗争的大示威行动,声威所播,震撼全国。激励全国人民对反动派的卖国行为作坚决的抗争。

6月
11月

聘甘蘧园(甘伯林)为副经理兼总务部主任。

11月22日深夜,包括韬奋在内的救国会七领袖被捕。

国民党反动派对救国会恨之入骨,他们害怕全国人民要求团结抗日的主张深入人心,群众运动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对他们极为不利,便不择手段,逮捕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沙千里和史良七人。世称“七人之狱”。

6月
12月10日

《新知识》半月刊创刊,由王达夫、吕骥、徐懋庸、张庚、钱绍华编辑。1937年1月10日停刊,共出版二期。

 
25 3/7 上一页 下一页 转到第 Go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510号